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中新网西安7月20日电 题:探访陕西临潼“兵马俑”仿制匠人:盼仿制技艺做精做细
作者 党田野 梅镱泷
“作为一个陕西人,不爱护兵马俑和其文化,就是在浪费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57岁的马石凹称,自己没什么太大的抱负,只想一辈子与兵马俑相伴,将秦兵马俑仿制技艺不断完善、传承下去。
自1974年在陕西临潼被发现以来,兵马俑便成为了陕西的文化符号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从世界各地前来“一睹真容”。旅客对秦兵马俑的喜爱,也带火了当地的兵马俑仿制品产业。
“当时就听大人说地里发现‘瓦神爷’了,我跑到现场一看,觉得很壮观,从那时候我就对兵马俑特别感兴趣。”马石凹是土生土长的临潼人,目睹兵马俑被挖掘的经历,使他与兵马俑结缘。因家境原因,马石凹未能去大学读书,由于对兵马俑的喜爱,他进入了当地一家兵马俑复制厂工作。
马石凹的家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远,工作之余,他总会去现场观察兵马俑的尺寸比例、细节神态等,然后琢磨如何做旧,让仿制品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制作,如今的马石凹在这个行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师。
“咱要做就做最好的,我的仿制品跟博物馆里的兵马俑相比,头发丝都不能少一根。”马石凹笑言,生产一个兵马俑仿制品,需要先做造型,然后翻模、制作泥胎、阴干、焙烧,最后组装到一起进行做旧处理。制作一个成人大小的兵马俑仿制品,需耗时三个多月。
马石凹制作的兵马俑仿制品无论大小,俑身上的铠甲、服装、头发、眉毛等细节都很讲究。工厂内数百个仿制品,每一件都神态迥异。通过特殊做旧手法,新制作的“兵马俑”能迅速“穿越”千年,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
数十年来,尽管当地涌现了不少兵马俑仿制品作坊,但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去研究细节,大部分仿制品粗制滥造,口碑不断下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地人周卫东找到了马石凹,两人决定开设一个制作精品兵马俑仿制品的公司。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的公司拿到了合法制作兵马俑仿制品的授权。
“文创产品,先要有文化底蕴,然后才是创作、创新,最后才是创收。”对于公司的运营,周卫东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于坚持精品路线,近年来,他们的兵马俑仿制品受到不少文博专家的青睐,部分作品还被外国博物馆收藏。
凭借精湛的制作技艺,马石凹的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但他表示自己并不藏私,愿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人。马石凹说,这样大家才能拧成一根绳,一起将兵马俑仿制品做得更好,让更多人愿意接触、研究兵马俑,使兵马俑这个文化符号真正传遍世界。(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进入7月份,济宁的鸡蛋价格开启快速上涨趋势,从7月上旬到下旬,短短半个月已涨幅1块钱。22日上午,记者探访城区部分农贸市场及超市了解到,目前,部分农贸市场的鸡蛋价格5元/斤,各大超市的鸡蛋价格均已突破五元。[详细]
随着济宁市气象台2019年07月20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济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7℃以上。市民外出时,为了防晒防暑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少市民戴上了“脸基尼”遮阳防晒。[详细]
7月20日上午,在济宁市任城区洸河新苑小区一市民电动车在骑行中发生自燃,燃烧持续5分钟左右,随后被小区物业保安人员用灭火器将火扑灭,电动车报废,无人员受伤。 [详细]
近年来,济宁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际、城乡公交一体化,促进各县市区之间互融互通,打造区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济宁样板”,每年可为群众节省出行支出7亿余元。[详细]
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在智力、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他们不是学生家长却比家长更操心。王芳芳是济宁市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她从事特教已近2年。今年,她通过济宁市总工会的选拔,被推荐到省总工会,参加了6月27日在...[详细]
7月19日,济宁的董女士打电话联系到济宁大家帮寻人队,称自己的姥爷赵德超,85岁,于19日下午1点左右在济宁九巨龙市场附近走失,家人十分着急。接到求助后,寻人队员一边安抚董女士,一边通知群内报备准备出队,并做公益寻人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