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现代教学中的表现、培养和运用

2020-09-01 17:24:14 来源:  作者: 张启伦

  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美育作为一种化育,能使人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教育教学活动,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的活动。而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规范化的具体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他各育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下面我就着重谈一下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问题。

  一、美育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有三种: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人人都有感情,却不一定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而美育正是培养感情推动力的。这就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美育对人的高尚行为的作用。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而人有了同情心,就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美育为什么能培养人的同情心呢?蔡元培认为,因为美感具有“感情移入”的作用。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就是感情移入的状况。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无一例外地闪烁着美的影子。如《美丽的公鸡》体现了外表美与气质的不协调,从而启迪人们在注意外表美的同时更要注意内在的气质美。总之,仔细分析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美的存在形式有以下几种:外表美、心灵美、品德美、行为美、历史美、自然美、环境美等。

  二、美育在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美育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和方式上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美育与知识教育和道德灌输在方式和途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化育、一种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它能春风化雨般地感染人的性情,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动情的愉悦,而不是强制的灌输。正因如此,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主体审美能力的激情和想象力的焕发,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明和创造。

  在美的各种形式中,如再归类不外乎社会美、自然美等。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要将美育内容融汇其中。例如:《长征》这首诗叙写了红军长征中战胜的重重艰难险阻,抒发了越过雪山后的欢悦心情。这首诗是以人物活动的场景来反映社会美,即催人奋进的壮美——视“远征难”为“只等闲”的崇高美。

  文章中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反映社会美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学中对形象的分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譬如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形象:多知、憨厚、勤劳、善良。这一人物给人美的感受,可以指导学生理解美的真谛。

  三、美育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教学中的运用

  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性格气质美都是内在美。形式美和内在美协调一致,才能形成统一完美的整体。美育教育同理想相互联系,通过耳濡目染地受到审美教育后,使学生对美有着良好的理想追求。追求一些高尚的、内在的、纯朴的美;摒弃浮躁、低级趣味的肆求,创造一个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的美的氛围。

  以自然景象为内容的文章,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文章教学既是对美的培育又是对自然美的感受。“北国风光、南方茶花”无不给人美的享受。《桂林山水》描绘了大自然秀丽多姿的美丽图案。水的静、清、绿与山的奇、秀、险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白杨树”的挺拔向上;“松树”凛冽中的傲立;“翠竹”顽强的生命,这些自然景点都蕴涵着深沉的美。给人启迪,受益匪浅。

  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所以,教育教学是寓智育、美育、德育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不只是单纯枯燥的语言知识说教,知识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感染等有机结合,充分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学得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对自然、对社会有着足够的鉴赏能力,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