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综合

还清明节真正的“清明”

2013-04-04 12:11 作者:沙元森 来源:齐鲁晚报
清明时节,追宗祭祖,以此凝聚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海葬也好,树葬也好,草坪葬也好,这些新的丧葬方式之所以逐渐成为潮流,是因为契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民政部门应该把更多的工作放在无利可图的“绿色丧葬”上面,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让回归自然的丧葬方式成为多数人自觉自愿的选择。

清明时节,追宗祭祖,以此凝聚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传统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久的将来,扫墓、烧香等祭奠方式或许不再是大众的选择,因为丧葬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海葬也好,树葬也好,草坪葬也好,这些新的丧葬方式之所以逐渐成为潮流,是因为契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
  虽然个别地方的殡葬改革因为工作方式的问题,曾引发了群众的反弹,但是节约土地资源的“绿色丧葬”仍然是应该得到普遍推广的。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传统的丧葬方式再延续下去很有可能成为子孙后代难以承受的重负。
  当前,选择“绿色丧葬”不仅是为子孙后代守卫绿色家园,其实也是在为我们自己守卫精神家园。近几年,在丧葬和祭奠方面,我们看到不少怪现象。有人攀比墓地的大小和等级,争相购买或修建豪华墓地,还有人在祭奠方式上因循守旧、品味庸俗,扫墓不但要烧纸马、冥币,还要烧纸扎的别墅、轿车,甚至用上了“小姐”。一个追终慎远的节日被搞得乌烟瘴气,死者受辱、活人受罪。很多人已经把中秋和春节过成了购物节,如果再继续无节制地消费清明节,终有一天将体会到精神无处安放的困惑。
  清明时节的种种庸俗,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风气的映射。厚养薄葬的道理,大多数人不是不明白,一些人之所以要在丧葬和祭奠上追求阔气,不是为死者,都是为生者。很多人之所以看重殡葬的规格和墓地的大小,就是想借此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希望永远维持这种利益格局,不愿看到他人的超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种物欲主义失去了道德和信仰的约束,就表现得更加凶猛,使很多原本质朴、庄重的审美观逐渐地庸俗化和物欲化。一个本来可以静下心思考人生和亲情、过去与未来的节日,在不少年轻人看来只不过是增加了一次春游或休憩的机会,长此以往,清明终将失去本质的意义。
  还清明本来面貌,在清明节做到清新和文明,确实需要改革丧葬方式,以节俭环保的方式去除过度的物质化。这需要群众觉悟,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者的低调,同时也需要民政部门加强引导。目前,接受“绿色丧葬”的人有不少人只是为经济压力所迫,入土为安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改变。民政部门应该把更多的工作放在无利可图的“绿色丧葬”上面,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让回归自然的丧葬方式成为多数人自觉自愿的选择。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