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凤仪 通讯员 邹爱武
今年4月份,在省教育厅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选中,牡丹区第五小学成为菏泽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学校。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他们是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创优质教育,建快乐校园”梦想的呢?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这所学校。
学校把心理健康纳入课程
5月25日上午,在学校团体活动室里,许冬玲老师正带领学生表演音乐情景剧《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同学们在角色中体验妈妈养育子女的艰辛。一个叫马苗苗的女生眼里含着泪花说:“妈妈很辛苦,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牡丹区第五小学负责人介绍说,许冬玲原本是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老师,现在成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并且很爱这一行。“看到一个个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阳光自信,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像我这样喜欢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该校还大有人在。”许东玲告诉记者。
同时,学校为了培养一支懂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聘请专家为全体老师做专题培训,并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取得专业合格证。老师们都自觉地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自编心理教材,力求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小斐博现象”引发的思考
许东玲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实例,在2011年9月,牡丹区第五小学举行了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报告会。报告会上,一个叫斐博的同学突然走上讲台,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向前来参加报告会的母亲和在场的师生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和老师。
他有些怪异的举动让大家惊讶,因为他是一个不爱学习也不听话而让老师很无奈的学生。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周内,小斐博果然学习很用功,第二周表现也可以,第三个周就又反复了。
老师们都认为斐博是一个很难教育好的孩子。校长李凤真却不这样认为,她说,小斐博之所以在报告会上心灵受到触动,正是因为专家的报告打动了他的内心,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牡丹区第五小学形成这样的共识: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和分享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达到以德养心,以心育德的目的。
为此,学校提出“以心育心,全员参与,心手相牵,呵护心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实行“条线分工、分块负责”的管理方式,形成教师人人参与,共同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阳光三操伴我行”是该校雷打不动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在音乐的伴奏下,依次做校园广播操、旭日东升武术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语操。心理健康教育手语操以《生命之河》《感恩的心》《跪羊图》伴奏,学生在做操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珍贵、人间至爱,性情受到陶冶。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活动,能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质的李凤真校长这样认为。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自己伙伴自己帮”活动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校园义卖”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我能行”活动练就孝顺父母、自立自理的劳动技能,“读红色故事”活动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走进敬老院”、“参观冀鲁豫纪念馆”、“啄木鸟在行动”、“参观睿鹰集团”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