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为林昭正的日记,其余为张艾欣的日记。
本报记者 马云云 孙淑玉
深夜,张艾欣坐在书桌旁,翻开日记本,长出一口气,记下:2013年5月25日……
白天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张艾欣眼前:小嫣羞涩地看着张艾欣的老公,喊出了平生第一声“爸爸”;她的亲生儿子却冲着她,喊了一声“阿姨”。
纠结了两个月后,张艾欣最终把小嫣带回了家。
两个月前,为了给从小被父母嫌弃的8岁女孩小嫣母爱,烟台义工张艾欣冒充起小嫣的妈妈。可这还不够,她想给小嫣一个完整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可以一起玩耍的兄弟伙伴。于是,她把小嫣领回了家。
这个家,还有小嫣遇到的很多事,都是一群陌生人用爱心编织的美丽谎言。
冒一次险
“我想把小嫣带回家。”5月24日下午,张艾欣终于下定决心,给老公林云雷打电话。
“没问题。”电话那边,林云雷回答得很爽快。
听到这话,张艾欣的心反而急速跳动起来。
她觉得自己是在冒险,“一种可能是,孩子会哭得很凶,她不想跟别人分享妈妈;或者,她排斥这个家,变得更沉默;还有可能,她接受这个家,但会很拘谨,小心翼翼。”
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希望有更好的结果——孩子能很快适应环境,和自己的儿子林昭正成为好朋友,一起陪伴在妈妈身边。
张艾欣决定冒这个险。因为两个月前,这个女孩的经历曾经像根针一样刺痛了她的心,激起了她的母爱。
那是3月25日的上午,烟台义工张艾欣和纪莉莉带着书包、文具,来到市区一处低矮、潮湿的老房子里。听说那里有个8岁的安徽女孩,出生时母亲大出血,父母认为不吉利,将她甩给了奶奶。从此,她就跟着爷爷奶奶在烟台捡破烂生活,对爸爸妈妈已经没有任何印象。
她们到那里时,女孩还没有放学,老人正用柴火烧饭,院子里烟雾腾腾,到处堆放着破烂,屋顶不时落下尘土。
这是个与儿子年纪差不多的孩子啊,可她的生活环境却有这么大的差距!
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张艾欣当即决定,要给孩子当妈,“就说妈妈从外地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
作为一名做了11年公益的老义工,张艾欣资助过许多孩子,还给一个男孩当了“妈”。原本,她可以以好心人的身份,帮助现在遇到的这个女孩,但看到女孩生活的环境,她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以她的经验,她觉得仅仅是帮助,“孩子可能更沉默,无法从自卑里走出来。”
纪莉莉把自己买的文具塞到张艾欣手里:“就说是你买的。”同时,她同意当女孩的小姨,两个义工成了“亲姐妹”。
“姐妹俩”先跑到商店给奶奶买了新衣服,“儿媳妇回来,应该给婆婆买件新衣裳才像样。”
这个女孩就是小嫣。
“你不是一直在等妈妈吗?妈妈回来了。”学校门口,奶奶穿着“儿媳妇”买的新衣裳,指着张艾欣对小嫣说。
望着这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妈妈,小嫣面无表情,眼神里满是好奇,还有胆怯。
张艾欣忙解释,妈妈这些年在外打工,做了大手术,所以一直没有来,现在来烟台打工了。说着,她拉起小嫣的手,摸了摸自己脖颈上的刀疤——那是她去年做甲状腺手术留下的疤痕。
小嫣相信了,她什么都不说,趴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
“以后没人敢欺负我”
“这是谁?”邻居问。
“俺儿媳妇回来了!”奶奶自豪地回答。
张艾欣跟他们点头打招呼,迎来的,却是阵阵埋怨,“孩子和老人这些年多么不易”、“怎么忍心让他们这么受苦”。
“我有妈妈了,没人敢欺负我!”事后,小嫣昂着头告诉奶奶。
相认那天吃午饭,妈妈去洗手间,小姨让小嫣先吃,小嫣说不,非要等妈妈。后来她索性跑到洗手间门口,等妈妈出来。
妈妈给小嫣买了好多漂亮衣服,没有衣柜,奶奶就在墙上钉上钉子挂上,外面拉上一层床单盖着。
小嫣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但只要问“谁最漂亮”,答案都是:“我妈妈最漂亮!”
那晚,张艾欣写下有关小嫣的第一篇日记,对于这个计划之外的谎言,她写道,“希望这样能给小嫣带来一些温暖。”
幸福来得太突然,小嫣还不能马上适应,张艾欣走后,她经常哭。
3月26日,张艾欣把愧疚化成了文字:“妈妈的乖女儿,今天听见你哭了,原谅妈妈吧!以这样的身份进入你的生活,以这样的匆忙,给了你一份莫名其妙的爱。”
这些话,张艾欣从来没跟小嫣说。她觉得,总有一天,小嫣会明白的。
文中张艾欣、小嫣、林云雷、林昭正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