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片警老石
石岩是谁,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所工作过的白城市洮北区4个乡镇的乡亲们却都认得这个实实在在、一心为百姓办实在事的贴心警官,并亲切地称他为乡村老片警。
时针拨回到28年前。1986年9月10日,刚刚走出警校大门的石岩来到白城市公安局报到。“你被分配到大岭乡派出所了,你现在就去报到吧!”局政治部负责人告诉石岩。“这大岭乡咋走?”石岩问道。“一直往北走……”于是石岩骑着辆旧自行车,踏上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农村土路,一直向北骑……从那以后,他在农村一干就是28年!
他骑车走的路足可以绕赤道4.8圈
石岩先后在洮北区大岭乡、东风乡、青山镇、洮河镇4个派出所工作。“28年间,我的所长换了13任,一起共过事的战友31人,现在绝大多数都调回市里了,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这片土地。”石岩说:“这几年好了,上下班可以乘小客车,办案、巡逻时,派出所也配车了,早些年,这些全得靠骑摩托车或蹬自行车。”
石岩家住在市区,工作在农村。跑通勤是他唯一的选择,平均每周一趟,每趟三四十公里。“在农村工作,每办理一起案件、调解一起纠纷,平均都要跑上10里、20里地,每次巡逻,都不会少于20公里。”洮北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王佐说:“多年来,自行车和摩托车是农村派出所民警的主要交通工具。屈指算来,石岩28年骑车走的路,足足可绕赤道4.8圈。”
他平均每年加班都在80天以上
多位同他共事过的战友反映,石岩从警28年来,很少因为私事请假,每年平均加班都在80天以上。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所长和同事们都劝他休息治疗,他总说:“这点儿小病不算啥,吃点儿药就没事了。”
熟悉石岩的人都知道,石岩不善言谈,无论遇到什么难事,他都会深埋心中,但是干起工作来,他却一点儿也不含糊。“石岩是条硬汉子!”他当年的分管局领导王德友说:“记得石岩刚到东风乡派出所时,他所负责的7个村治安形势复杂,村匪屯霸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当地群众敢怒不敢言。初出茅庐的他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群众中间走访调查,经过3个月的调查取证,他在同事们的配合下,最终将一贯横行乡里的3个恶势力团伙绳之以法,24名不法人员被查处,破获案件28起,彻底扭转了该乡的治安局面,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把到城里工作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乡镇派出所警力少,值班、办案、基层基础工作等各项任务繁重,他很少能抽出时间照顾自己的父亲和妻儿。
1997年5月份,石岩的父亲突然病危,而当时正赶上洮河镇发生一起重大杀人案。组织上要求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石岩全力配合刑警侦办此案。石岩的妻子只能求人将公公送到医院紧急抢救,顾得了病人却顾不了孩子,儿子小东哲自己在家,多日以方便面充饥。事后,妻子哭着要求石岩务必调回城里,面对妻子的责难,他无言以对。
前两年,分局领导知道他的情况后,曾找他谈话,准备调他回城里。石岩说:“父母不在了,孩子也上了大学,家里没啥负担了,还是把到城里工作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他这个实在人,净办实在事”
“石警官帮了咱家这么大的忙,连一口水都没喝上,咱家实在没啥,这捆小葱你一定要收下!”马淑珍老人硬是把小葱塞给了石岩。所长宋立伟笑着说:“老石晚节不保,收下村民一捆小葱。”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
原来,马淑珍的孙子小刚今年8岁,十分聪明,本应该去年就上学,因为没有户口迟迟报不了名。讲到这,马淑珍显得十分气愤。她说:“小刚出生27天,他生母刘某就把他扔下走了,之后多年杳无音讯。”儿子姜某又常年外出打工,这些年来,小刚就一直跟着马淑珍老两口一起生活。因为小刚属于非婚生育,当年医院没有开具出生证明,所以小刚落户的事就这样耽搁到现在。老人哭着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才找到了石岩,我说,石警官,你可怜可怜我这老太太吧……听完事情经过后,他果然答应帮我这个老太婆的忙。”说事容易做事难。为了补办孩子的出生证明,石岩首先找到孩子的亲生母亲刘某拿到了委托书。然后,石岩拿着委托书来到接生医院、计生办等单位协调,一关一关,一步一步地为小刚补办了出生证明,落了户,上了学。
所长宋立伟说:“有人可能会想,石岩平白无故地自掏腰包为别人孩子跑手续,办户口,图个啥?其实我最了解老石,他啥都不图,职责在身,他这个实在人,净办实在事。”(高大伟 通讯员张国梁 冯涛)
来源: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09/c83084-2525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