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设计图(资料图)
北洋海军军歌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挖掘整理:陈悦陈红雪野
编曲:雪野王和声
演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
军乐演奏:总政军乐团
出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四句话,28个字,就是120年前北洋海军将士们传唱的军歌再次现世。
在消失了120年后,北洋海军的军歌重新奏响。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出品、组织拍摄,历时2年完成的北洋海军历史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将于29日在央视播出,剧中将透露很多新史料发现。其中一项比较特别的是,就是这首从历史中复活的北洋海军军歌。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这首军歌自甲午战败后,就在中国的历史中被湮没了。他在英国的外交档案中发现这份军歌档案后带回国内,经专业音乐人进行编曲和奏唱,这首军歌得以焕发新生。
国内无记载
英国外交档案中发现军歌
这首军歌自甲午战败后,便湮没在历史中,百余年来只剩刘公岛海水拍击岸堤的回响。
直到前年,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到英国寻访甲午档案时,才把这首歌重新带回国内。
“是在英国的外交档案馆资料中发现的这首北洋军歌,”陈悦说,这份资料的军歌是用中文写成,同时还配有五线谱。
为何这份军歌档案会在英国发现?陈悦说,当时清朝在英国定制军舰,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学习海军知识,两国海军交往比较频繁。根据相关海军礼节,在一些特定时候需要演奏两国的海军军歌,因此北洋海军军歌的这份档案中还详细标明了五线谱,就是为在演奏时使用。
陈悦说,毫无疑问,这首军歌一定是当时北洋海军军内广泛传唱的,只是因为甲午战败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活着的北洋人流散各地,才让这首军歌湮没于历史之中。
作者成谜
军歌中西合璧重焕新生
陈悦说,有关北洋海军军歌在国内的文献资料中鲜有记载,目前国内关于北洋海军军歌的记录出现在《北洋海军章程》中。
在《北洋海军章程》第九节中,对国乐和军乐有简单的要求。章程规定“国乐:凡兵船有时应奏行军国乐,须用中国乐器,其乐章由海军衙门撰拟,通行樽办。”“军乐:铙歌、凯歇向无定章,听提督随时拟用。”其中铙歌也泛指军中乐歌。
从章程的规定中可以发现,当时只是把军乐仿照西方海军,作为一种礼节上制度安排,国家也并未做统一的安排。
那这首中国古诗体的军歌究竟是谁所作?陈悦说,在英国发现的北洋军歌档案上没有注明作者、编曲为何人。
是否会是丁汝昌或者北洋海军的某位将领所作,陈悦说,军歌的作者凭目前的资料还无法考证出来。
但陈悦说,由于档案资料中明确用五线谱进行了记载,这为复原军歌奠定了基础。
经过对原曲谱的整理后,军内资深音乐家雪野按照现代方式进行了谱曲,让这首军歌焕发了新生,并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进行演唱。
昨日这首复原的北洋海军军歌演奏时,现场效果震撼,旋律激扬。
“虽然歌词只是短短的一首诗,但是当时是循环唱的。”陈悦说,“北洋海军军歌的曲子是中西合璧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表明了当时北洋海军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学习态度。”
历史记载
北洋舰队配备专门军乐队
陈悦说,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对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人员配置的规定中,除了在额定的329人外,舰上还有数量不等的海军陆战队以及军乐队。
“军乐队大都由十六七岁的孩子组成,被称为乐童,他们使用中式的乐器来演奏国乐、军乐、凯歌。”陈悦说,黄海海战时,这些英勇的孩子大都奔忙在弹药库通往各个炮位的道路上,搬运弹药。
而根据丁汝昌留下的信稿显示,为这批乐童还配备了专门设计的制服。但乐童并不在北洋水师的定额编制内,因此在北洋海军的军服制度中还没发现相关的设计规章。
陈悦说,这首军歌见证了当时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不应该让它就此消失,从这首歌中也能够发现,北洋海军建军时的那种气魄和精神,是一段很有价值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