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抗日战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团结全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战战略,并迅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呼应,沉重打击了日军。
据统计,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中国32个,日本本土仅1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投入了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35个、东南亚10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1943年初,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为66万人,太平洋战场为48万人,陆军主要兵力仍在中国作战。战争结束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83万余人,在中国战场的陆军总兵力近105万人(不含中国军队在缅甸抗击的日军),中国战场的日军仍多于太平洋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大国
可见,从“七七”事变到二战结束,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国。1945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鉴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其他国家则按英文字母顺序签字。这标志着中国在那时就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
中日全面战争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采用速战速决战略,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在开战之初,日本法西斯狂妄地宣称,只要出动3到4个师团的兵力中国就会屈服。但中国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战争变成中日全面战争。
1938年武汉沦陷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企图借军事胜利诱降、迫降蒋介石政府,结束中日战争。在日本强大的政治攻势下,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叛逃降日。但汪精卫集团降日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抗战决心,而且遭到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的严厉声讨,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1940年,日本加强了在中国战场的作战,对重庆等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开展迫降蒋介石政府的“桐工作”。但全国抗战形势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1940年8月发动的百团大战,显示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打击了投降暗流。国际上,美英等国也加强了援华制日措施,坚定了蒋介石政府的抗战决心,使日本“桐工作”彻底破产。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企图逐步减少在华兵力,准备南进,但中国的抵抗使日本无法实施兵力渐减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实施“长期战”战略,企图将中国变成日本南进“基地”和“兵站”,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军队支援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日本制订“四川作战”计划,准备出动11个多师团的兵力进攻重庆、四川,迫使中国屈服。为此,还准备从太平洋战场抽调6万军队到中国战场。但由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使日本难以凑齐兵力而作罢。1941—1942年,侵华日军对敌后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扫荡”作战,实施残酷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作战,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进入1945年后,日军在华全面收缩战线,处于中国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包围之中,直至战败投降。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有力支援了美英苏等盟国的作战,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