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 观点评论

循环经济 追求效用最大化

2013-08-14 09:39 作者:齐建国 来源:人民日报
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转变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绝佳机会。如何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源文链接: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3/0812/c71661-22526825.html
 
徐鹏飞绘

  循环经济起始于农业生产,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桑基鱼塘”。现代循环经济则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范围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协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途径。

  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表现为上游企业产生的废旧资源或副产品,经过资源化处理被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反复进入生产领域,形成清洁的无废生产;在服务业领域,通过广泛利用再生产品和资源消费的减量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回收废旧产品和废旧资源进行再制造和资源化处理,形成资源利用的社会化大循环。这种发展模式既可以节约原始资源的消费量,又可以减少废旧资源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各有差异。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主要集中于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理。

  上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工业化后,为了治理生活废旧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采取了焚烧或填埋的“末端处理”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可能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增加政府财政负担。鉴于此,1994年德国通过了《循环经济与废旧资源管理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日本于2001年全面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相比之下,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既要聚焦于通过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必须通过更加关注废旧资源的利用降低经济对原始资源的消耗。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世界资源供给相当充裕,价格低廉,但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资源的供给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由于中国资源需求量巨大,工业化发展速度高,面临的资源供给压力更大,废旧资源产生和排放的强度也更大。

  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中国不仅关注国内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还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废旧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关注生活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更关注生产过程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即工业循环经济。

  废旧资源回收与加工利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经济效益较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基本上靠消费者支付废弃物排放费和政府补贴才能运行。而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因此大量从发达国家进口废旧资源,成为废旧资源的主要处理利用国家。

  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转变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绝佳机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强度,还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化时期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例如,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生产一吨钢材的综合能耗曾经超过2.4吨标准煤,消耗百余吨新水,而我国重点工业企业目前生产一吨钢的综合能耗仅为0.6吨左右标准煤,仅需要5吨左右新水,甚至有的钢铁企业已经实现新水零消耗,全部使用中水炼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单位工业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都大幅度下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困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减缓,资源价格进入低谷期,再生资源的价格不断下降,全世界的循环经济都濒临“循环不经济”的困难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效应被弱化,但环境效应仍然显著。如何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长期趋势来看,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必须支付成本。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把生态环境质量纳入经济核算,这可以提高循环经济与利用原始资源的比较竞争力;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需要建立生态文化和循环文化,提高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苑仁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