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银行

周小川:年内资本项目将可兑换

2015-03-23 14:17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如今距离我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已经过去了19年,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时机已经逼近。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打算通过各方面改革努力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做准备。

  如今距离我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已经过去了19年,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时机已经逼近。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打算通过各方面改革努力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做准备。

  实现的三个维度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标志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更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项下的跨境使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周小川表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还需要在三个维度上下手。一是要使境内境外的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周小川指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在有关法规条例、自由度上有所缺陷,比如目前国内居民到海外投资证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还是事前审批制,这正在准备改革。同时,目前外国居民投资中国金融市场主要通过QFII渠道,方便程度和灵活程度不够,也没有满足更高的自由度,这方面准备在今年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试点举措。在这一系列改革后,不光是企业,境内外的居民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会更加便利,基本上达到资本项目可兑换,或者是作为一种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

  第二层维度是要加大资本市场开放。资本市场除了应该使国际上的投资者能够自由投资国内的股票债券,国内的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国外的股票债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者应当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将来境外的发行者可以选择在境内发行,境内的发行者也可以考虑在境外发行。他们选择的币种可以是可兑换货币,也可以是人民币。

  第三层维度则是《外汇管理条例》的修改,周小川表示,考虑有关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变成一个自由使用的货币所提出的要求,根据这样一个框架来审视《外汇管理条例》并对它进行修改。

  多数项目已铺路

  从国际上的货币可兑换进程来看,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后,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大约需要16年时间。我国在1996年12月1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如今已经过去了19年之久。在分析人士看来,我国当前资本项目开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IMF下半年将对SDR货币篮子进行重新评估,而资本项目可兑换会成为一个最重要考核因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事实上,我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以渐进方式推进。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表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交易的分类,目前中国部分可兑换的有17项,基本可兑换的有8项,完全可兑换的有5项,三者加起来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5%”。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展比较大的是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开放,最后一个是对个人的开放。目前不可兑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未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个人不用通过沪港通就可以到境外投资,包括股权、不动产的投资,放开个人年度换汇上限等。此外,除了资本市场之外,我国在借贷方面还存在管制,境外人民币融资利率比较低,但境内企业在境外融资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借到之后调到国内使用还是要经过外管局审批,未来也需要进一步放开。

  对于我国迟迟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原因,温彬表示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令决策层较为审慎。

  资本外逃可能性不大

  不少研究机构预测,“强势美元”可能成为今年人民币走势的一大挑战,如果人民币在今年内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否出现大量资本外逃的可能性?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风险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去年开始央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目前来看人民币波幅虽然有所扩大,但是贬值幅度有限,所以如果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后,大量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得不偿失,所以人民币大幅度外逃应该不可能出现。

  同时,郭田勇表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肯定会逐渐推进。“应该是‘先机构后个人、从流入到流出’,先从机构开始允许机构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考虑放开QFII渠道;同时可以先放开流入,允许海外机构进行相应投资,逐步放开。”郭田勇补充道。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宋猛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