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124771586

当前位置:首页 > 金乡新闻网 > 金乡要闻 > 金乡要闻文章

地方戏曲发展的困境再探 ——以金乡县四平调为例

2017-01-05 10:17 作者: 来源:东方圣城网

  东方圣城网讯 地方戏曲指的是活跃在某一地区的地方戏种,具有传统戏曲的形式,也更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的喜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平调是活跃在苏、鲁、豫、皖边界的一种地方戏曲,由花鼓戏演变而来。金乡县四平调因文革时期“排演应景之作” ,而被批评者所指。其实,该县四平调经历过发展、衰落、复兴等过程,与其他戏曲一样是一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本文以金乡四平调为例,探讨四平调这种地方戏曲的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金乡四平调的发展现状 

  2006年金乡县四平调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5月县委、县政府恢复成立了《金乡县四平调剧团》,一度在文革时期解散的四平调剧团得到保护性的建设,并在县文化馆加挂了《金乡县四平调剧团》的牌子,机构设立,人员聘任、待遇落实等都整装完毕,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平调剧团也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诸如与市场接轨、包装化演出、平民化演出,《小包公》等剧演出很成功,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困境。 

  二、金乡县四平调发展的困境 

  (一)社会大背景让四平调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空间。市场经济、文化搞活、各种演出形式纷沓而出,四平调这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较多的戏曲,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受众也有限制,多集中于老年人群中;戏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让位于经济社会、吃饭穿衣等民生保障上,与衣食足相比戏曲就会处于从属位置了。 

  (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四平调的发展仅靠宣传是不够的,比如说非遗宣传的也不少,但是愈是宣传愈说明是处于弱势地位。金乡四平调得到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重视,给予相关部门一定权力,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专门对四平调等非遗进行保护,但是似乎又是杯水车薪,因为四平调作为一种“不入流”的演出方式,是不可能越过主流媒体、权威话语的,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求得生存,因为毕竟,经济要搞活、政治要牢固,不可能天天唱大戏。 

  (三)与现代生活、现代观念结合的不紧密。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金乡四平调似乎应该多渠道的寻求发展空间,现在非遗提的比较多的是现代性、实用性,尽可能多的融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可见四平调如果仅仅是作为非遗、固守传统模式,其发展路径和影响力是很有限的。 

  (四)剧本创新上做的还不够。传统的老剧本固然需要保留,但是贴合现代生活、现代观念、易于被现代人接受的剧本不是太多,新的创作需要被发掘。 

  (五)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专业的演员、创作人员、服装、剧务安排等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应多招有天份、有特长的人进入四平调剧团。 

  (六)宣传力度、方式方法不到位。世界纷繁复杂,怎样宣传、如何去宣传、怎样才能深入人心,把这一场四平调的演出,宣传的都让观众去看、去欣赏、去传唱,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功夫的方面。 

  三、金乡县四平调下步发展措施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四平调、特别是金乡四平调发展的措施与前景: 

  (一)创新是四平调发展的重要理念。只有不断与现代生活、现代观众融合发展、创新好的剧本、创新人才发展,才会让四平调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扩大宣传面,增加受众度和欢迎度。只有通过媒体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把四平调的宣传做好,让老百姓耳熟能详,才能把四平调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平台。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方式也是让群众自觉接受四平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三)收徒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只有保证演员的年轻化、专业化与高水准才能保四平调的演出质量。最其码保持传承上没问题,再说普及性。 

  (四)增强学习,不断更新四平调的发展理念、创新方式方法。例如,金乡县的非遗进景区活动,由闫学晶主演的电视剧《女怕嫁错郎》中的主角蓝月组织映山红艺术团和某风景区合作,这两者相比可以看出相通之处,所谓广收博览、取我所长便是此义。 

  (五)服装造型上有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在传统元素中加入新的成份。保持视觉上给观众一个常新常艳的效果。 

  (六)部门联动,增强部门机构、学校等相关构成的联络与沟通。如郭旭《金乡县四平调的调查与研究》 中提出四平调引入小学的可行性实践探讨。 

  (七)做好典型剧目的包装与打磨。例如,金乡县演出的比较大众化的四平调剧目是《小包公》《陈三两爬堂》等,其中《小包公》这个剧目听过几次,感觉音质上再亮一些,声腔上再高一些。再次,要处理好传统剧目保存和现代剧目创作的关系,既有传承也有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剧本的融合发展。 

  (八)向四平调自身发展的历史借鉴。学习其兴盛时期的优点和发展创作模式。如四平调发展曾出现过“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盛况,邹爱琴与王汉臣是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陈三两爬堂》的主演,像类似的观摩会应该多举办。 

  金乡县四平调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说明金乡的四平调作为一种戏曲形式,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也许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适应大环境,但相信只要是给老百姓演的,都必然不是应景之作。相信,金乡四平调会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发展的更好,像刘玉芝这样的优秀传承人会更多。(通迅员  李金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司璐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