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 济宁新旧动能转换捷报频传

2020-01-20 11:36:00 来源: 大众日报·海报新闻 作者:

  ◆优势产业稳中育新,高端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煤炭产业非煤收入占比达到72%

  ◆“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5%

  ◆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1月10日,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与济宁太白湖新区正式签约,将在济宁打造以文化为根基、以旅游为主体、以体验为特色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同一天,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月12日,济宁市与海王集团等行业巨头合作,现场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5个,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而在此之前,山东省第三批瞪羚企业名单公示,新风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济宁明升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济宁12家企业入选……

  新年伊始,济宁市捷报频传,这是济宁深切把握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颗颗硕果。近年来,济宁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按照“1+5+N”总体布局和“5+5”产业布局,聚焦“1+233”工作体系,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优势产业稳中育新,高端装备产业核心竟争力持续增强,2019年煤炭产业非煤收入占比达到72%,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5%,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2%。

  数字赋能“智慧大脑”让制造业后劲十足

  传统纺织服装生产主要依赖贴牌加工和密集生产,交货期长、服务范围窄、款式单一不说,还因为附加值低、定制性弱影响了市场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如意集团积极运用“数字赋能”思维,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服装行业应用服务平台)项目,充分借助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跨境在线的个性化定制服装,如意也因此成为了济宁关区首个完成9610跨境电商备案传统制造型企业。济宁,因煤炭而兴,因制造而旺,而兴旺至极难免遭遇发展瓶颈。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制造业市场出现萎缩,济宁制造类企业也因企业管理、产品研发、营销路径等诸多方面不够“聪明”受到市场的冲击。提“智”益“脑”迫在眉睫,制造业企业开始广泛地向“数字化”领域寻求突破,而近几年济宁提前布局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济宁不仅制定出台了《济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还实施开展了“6501”培育工程。针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市级第一批上云标杆企业,2019年市财政更是拿出900余万元进行专项奖补。从山东裕隆金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上线全智能生产线,上料、加工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作业;到东宏为管道植入多种传感器,实现传输监测和预警截流,并成功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打开国际市场;再到晶导微电子等7家企业入选省级上云标杆、优秀体验中心、优秀行业云平台……截至目前,济宁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已达到12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5家,省上云平台注册企业达1300余家。

如意智慧门店

  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济宁高端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煤炭产业非煤收入占比达到72%、提高4个百分点,兖矿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顺利推进。太阳纸业新材料产业园、如意莱卡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华勤高档轿车轮胎项目一期、鲁抗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投产。2家企业获工信部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第三批瞪羚企业。下一步,济宁还将重点实施产业“数字赋能”计划。建立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深化“6501”培育工程,放大华为大数据中心引领效应,推进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山推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新政频出,就是为了让济宁的制造业企业享受到数字时代带来的好处,支撑济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勤集团钢帘线钢丝绳及研发检测中心生产车间

  增量扩容新兴产业加速“强引擎”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硬件基础作支撑,再快的5G网络也有使不上劲的时候。而就在刚投产不久的济宁市海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大批“速度追逐者们”正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解决着数字终端的5G适配问题。笔者在海富电子的产品展示厅看到,这里的传输线是硅胶的,电子元件是陶瓷的,配件材料是高分子的……如果说,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为解决数据传输瓶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并帮助企业收获了DELL、三星、华为等大客户,那么,海富电子的快速落地和投产,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济宁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核心要义。因为,新兴产业不仅能给济宁带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更能引发新思路、开启新引擎,并从宏观层面打开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晶导微电子成功获批首批山东省瞪羚示范企业

  落户汶上化工产业园的山东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新材料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由中科院嘉兴绿色化学工程中心牵头建设,其产品有机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聚氨酯催化剂、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此前,由于产业需求量大,此类产品80%依赖国外进口,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核心技术,而我们的项目建成后,将打破目前有机胺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国际垄断,以核心催化剂和固化剂产品延续开发高附加值聚氨酯和环氧树脂新材料,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20亿元。”中科院嘉兴绿色化学工程中心主任倪平高兴地表示,可引导和推动山东省在聚氨酯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聚氨酯集群创新发展,满足高端客户需要。加速成长的新兴产业在济宁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去年,济宁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值120亿元、增长7%;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金利特石墨烯、凯米拉天成万丰聚合氯化铝等项目建成投产,氢能源产业谋划布局,建成国内首座“氢电醇汽油”综合能源补给站。同时,45个项目入驻济宁生命科学中心,诺贝尔奖实验室成功运营。电商交易2700亿元,增长30%,并入选全国家政服务业“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

  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济宁对接省“十强”产业,形成有济宁特色的“1+5+N”总体布局和“5+5”产业布局,改造提升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五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关于培育“234”万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意见》,实施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链条、集群网络化协同发展等10项行动计划,培育高端装备、时尚纺织服装2个两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高端化工、高档造纸、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4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源”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整装待发的科研人才队伍,去年年末,当笔者来到位于济宁生命科学中心的诺奖工作站,整体装修已进入尾声,处处透露着一股蓄势待发的锐气。而实验室的两位主角,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和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社会研究学院讲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主任,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都已经早早到位,开始了研究的前期工作。济宁生命科学中心受到两位诺奖得主的垂爱,正是得益于济宁科技创新环境的加速成型。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推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积极搭建平台聚资源,依托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清华、中科院等21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集聚创新资源在高新区建设“创新谷”,与国内外3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推进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区功能融合发展;按照“一区一业一所”要求,采取自建、依托企业或院所、合作共建等方式,设立了34个产业研究所,引领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与此同时,济宁大力实施梯队培育工程,梳理支持企业发展的项目,靠上服务;实施“510”企业培育工程,差异化、精准化实施培育;实施高成长性项目计划,全市筛选13个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成长性好、财税效益好的项目集中推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第十五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0家企业列入省级第十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示名单,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省第一位。数据显示,目前济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2%。

蓼河畔崛起科技新城 蒋宏伟 摄

  2020年,济宁将咬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实施集群“三链融合”计划,集聚最优质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主抓高端装备、高端化工 “两高”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两新”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实施工业“双千技改”计划,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与此同时,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创新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济宁创新驱动主引擎。

  新的一年,聚集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济宁必将全力全速、只争朝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