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鲁西监狱;高墙内学习技能 出狱前定下新工作

2013-04-15 13:01 作者:贾凌煜范少伟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济宁新闻:  13日上午,一场特别的招聘会在鲁西监狱举行,12家招聘单位与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对接,洽谈工作,为他们出狱后再就业铺就道路。当天,共有30余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与多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13日上午,一场特别的招聘会在鲁西监狱举行,12家招聘单位与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对接,洽谈工作,为他们出狱后再就业铺就道路。当天,共有30余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与多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高墙内的招聘会 引来诸多企业参加 

  13日上午10点,监狱内一处会议室坐满了即将刑释人员,听过济宁市儒家文化与企业发展协会、济宁嘉诚劳务公司、圣程儒商企业家俱乐部、济宁悦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详细介绍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到不同展位前与单位负责人交流。“学了些什么技能,有没有鉴定证书?”“愿意到鞋厂工作吗?”“我会做菜,在狱内上了烹饪培训班。”“我会设计网页,有一定计算机基础。”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些即将刑释人员敞开了心扉,纷纷说着自己有何种技能,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出狱后的打算。

  “我们公司从事餐饮业,听说鲁西监狱有烹饪培训,前来招聘几名厨师。”悦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祁经理告诉记者,在与多位即将刑释人员沟通后,认为他们适合到公司工作,当即签订了就业意向,等他们出狱后即可到公司上班。据了解,现场多数企业都是第一次到监狱内招聘。

  “作为一家由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并没有多余的顾虑,应该给这些人员一次再就业机会,他们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犯了一些错误,经过改造后,拥有了一些技能,可以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济宁市儒家文化与企业发展协会执行会长潘汉久说。

  “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给这些人员一次再就业机会,他们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犯了一些错误,经过改造后,拥有了一些技能,依然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济宁市儒家文化与企业发展协会会长潘汉久说。

 

不仅可以学技术 还可进行技能鉴定 

  一鞋业公司负责人称,公司在监狱内设有培训基地,部分服刑人员已经通过练习掌握了做鞋的技术,如果双方有意,这些人员出狱后就可到公司工厂上班。

  据了解,鲁西监狱内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山东省首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设在监狱内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在这里服刑的人员,通过劳动改造学习一门技艺后,出狱前可进行技能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从而具有了相关职业的敲门砖。目前鉴定所开展有计算机操作员、服装制作工、焊工、中式烹调师、足部按摩师等五个工种的中、初级鉴定工作。鉴定所成立两年来,已有300多名刑释人员,凭着在监狱获得的技能证书成功就业。

  “在监狱内组织现场招聘会,目的是让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鲁西监狱副政委马冬鸿说,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获得社会认可的技能证书,更容易获得一份工作,刑释之后也能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减少犯罪机率,更快的融入社会。

 

监狱服刑期间 学到最多的是“感恩” 

  招聘会上,李明(化名)没有看到特别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会议室走了出来。还有五六个月服刑期就满了,现在掰着手指过日子,出狱后,李明就想回家好好陪陪母亲。 

  15岁进入监狱,今年27岁,在监狱服刑12年,凭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计算机操作和编程比较熟悉,精通钢琴、二胡、锁纳等乐器,还热衷于歌曲创作,谈到出狱后的打算,李明挺有信心,回到家乡威海,凭着自己的能力谋份工作,陪在妈妈身边,踏踏实实过日子。 

  李明说,因为年少时的冲动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经过在监狱的服刑改造,他学到最多的是“感恩”。在李明的书桌里,放着一本厚厚的日记,那是他今年年初开始写的《新生日记》,记录在监狱最后一年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日历本上画满了红色的圈圈,临近出狱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出狱后的生活怎样,以后会遇到什么困难,每当想到这些,李明就睡不着觉。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亲情,对妈妈亏欠的太多了,服刑期间最难过的时候就想念母亲的时候。”李明说,他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辛苦把他扶养大,而自己一时的冲动和错误差点把母亲推向深渊。服刑12年,母亲的支持和关爱是他在狱中好好表现的源泉和动力。 

  母亲从威海到鲁西监狱看他需要坐十多个小时,逢年过年,母亲都会来看他。“18岁之前每月都会给母亲写封信,让她了解我现在的生活,后来每周打次电话,从来没有间断过。”李明告诉记者,在监狱改造期间,他学到了一技之长,相信回归社会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在社会上重新立足,也会给母亲生活的希望。

 

文/图本报记者贾凌煜范少伟通讯员李红光

责任编辑:李龙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