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一场特殊的专场招聘会在鲁西监狱举办,12家企业联手把用工合同送进高墙,为即将刑满释放的技能能手们提供工作机会。
近年来,鲁西监狱加强部门协作,陆续推出了职业鉴定所进监狱、订单培养进高墙等举措,将刑满释放人员的招工场搬至狱内,为破解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困局作出了有益尝试。
高墙里有个职业技能鉴定所
窗明几净的教室、设施齐备的实训中心、一本本鲜红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这与刚进入鲁西监狱时所感受到的神秘、严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4月9日,当记者来到这个设在狱中的职业鉴定所,正巧碰到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计算机操作课,服刑人员一个个专注非常。
“在用Excel制作表格前首先要注意格式和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避免重复操作影响效率……”老师边讲边作演示。记者发现,除了“教师”身份比较明显,这个讲起课来有板有眼的年轻人和听课者并没有什么异同,身上还穿着服刑人员的服装。
“路建华(化名)是我们监狱的‘计算机专家’,通过一年的认真学习,拿到了计算机高级技能证书,现在已经主动承担起计算机课的教学任务。”鲁西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鲁先哲说,过去,监狱组织技能培训都是3个月短训,学完发的结业证社会不认可,很难学到真本事。
为解决这一问题,鲁西监狱与济宁市人社局展开合作,于2011年4月成立山东省监狱系统第一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所的成立,不仅大大降低了技能培训费用,还使监狱技能培训回归到了“实用至上”的本位,有效提升了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谋生能力。
“现在监狱里也能看电视了,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很需要技能型人才,有技术就能有饭吃,大家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路建华说,这是在为回到社会、重塑自我作准备。”
截至目前,鲁西监狱已有679名服刑人员获得了初、中、高级三个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提前对接解求职之困
因社会偏见的客观存在,出狱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太难,已经成了每一个服刑人员的心病。所以,当4月13日,12家企业集体到高墙内送上岗位时,让那些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看到了希望。“我刚和一家公司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他们对我很信任,我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表现去回馈他们的信任。”年底即将重返社会的路建华显得很兴奋。在他看来,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认可,算没浪费自己苦苦学来的技能。
“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狱中改造的表现,是我们向企业推荐的两个重要标准。”鲁西监狱教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浩升表示,他们并不会让所有的服刑人员都参加专场招聘,而是采用监狱推荐的方式,选择各方面表现优秀、且短时间内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入场接受企业挑选。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样一来,也让用人单位能够放心地留用这些悉心甄选出来的技能能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鲁西监狱一方面积极地把中介机构、工厂企业请进高墙内,另一方面还主动联系外地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外籍服刑人员返乡后创造工作机会。
2011年,由于劳务输出数量过大,菏泽单县的很多服装加工企业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时收押单县服刑人员的鲁西监狱当即派出协调小组和当地司法局对接协商,商讨订单培养事宜。合作框架协议鉴定后,监狱对200多人的单县籍服刑人员进行了突击培养,刑满释放后直接返回原籍进工厂上班。
“我们还将继续深化这方面工作,像梁山籍服刑人员,考虑到当地挂车产业发达的状况,我们将增设汽车维修培训专业,向企业输送用得着的人员。”鲁西监狱副政委马冬鸿说,“打好提前量,‘抢先手’介入职业介绍是我们工作的总思路。”招聘活动当天,有36人与企业达成初步用工意向。
牵好线还需进一步细化服务
“出来后,我为了找活干,跑了20多家大小工厂,但没人肯留用一个曾经的罪犯。”家住济宁市区的王红雷(化名)坦言,“虽然在服刑期间掌握了一些技术,但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之后的一年时间,我蹬过三轮车,在路边烤过羊肉串,只能靠打零工生活。”
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监狱2001年收押过一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的服刑人员,后来,因在监狱表现良好,于2009年获得假释机会重返社会。可是,由于找工作屡屡碰壁,没出两年又再次走上犯罪道路,2011年再次入狱。”王浩升说,社会较低的认知和接受度,已经成了影响就业的关键因子。
针对这一状况,济宁市人社部门表示,下一步将考虑与监狱一同为认定良好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就业服务。“我们会竭力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把用人单位的工作做细,打消他们的顾虑。”济宁市人社局副局长陈承岩表示。
陈承岩还建议,监狱应建立起完善的服刑人员技能数据库,把每个人的技能特点汇总,在服刑期满前报给人社局,相关部门会依据技能特长推荐就业,并组织专场招聘会,通过政府帮扶促进服刑人员就业,给他们一个重新起跑、回归社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