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4.20”地震后,大众网火速派出记者前往震中展开采访,马不停蹄地穿梭在雅安、芦山、宝兴等地,面对天灾,雅安人和社会各界表现出的理智和乐观,早已超越地震本身,成为令人动容的新闻点,成为震区最令人鼓舞的力量。目前,地震的救援工作基本告一段落,震后安置成为主要任务。大众网特别开设“震区记录”栏目,由特派记者记录震区那些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记录地震带给我们的冷静思考。
58岁的威海人史业宽从汶川地震后就没有离开过四川,芦山地震后,他第一时间赶来救援,负责照料重症病人。大众网特派记者 摄
大众网芦山4月25日讯(特派记者 尹海洋 盛堃 李兆辉)在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社会团体纷纷开车赶来灾区协助救援。在这之中,一辆来自山东的汽车格外引人注意。在它的车体上,写了九个大字:灾难不走,山东人不撤!这不是大话。从火车上相遇临时组团赴震区救援的30个山东青年,到驻守震区6年58岁的威海老兵,还有“地震走了才撤回”的肥城好汉……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鲁川血脉真情。
火车上相遇,30多人临时组团赴芦山
4月23日晚,济南小伙韩银带着他的20多名队友赶到芦山县城,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来自济南、济宁、潍坊、聊城、淄博等山东各地,他们中韩银、周力等七八个在网上相约共赴震区,其他人都是在唯一一列济南通往雅安的火车K208次列车上相遇,然而,一个共同的目标却使他们临时组建团队,向着震区进发。
韩银协调能力强,被推选为队长;谭姨(谭瑞霞)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经验丰富,负责制定救援计划;周力是医科大学学生,负责医疗救援……20多个人简单分工后,在第二天早上,就找到指挥中心领取任务。
震后第四天,运送物资是首要任务。在芦山县人民医院门前,韩银带着队友把一车刚刚送到的药品卸下来,又背上急需运往乡村的药物和食品,搭车向天全县山区进发。为了不给灾区增添负担,每个队员来之前都自备了食物:馒头、煎饼、咸菜、鸡蛋,“我们是来救援的,不能给受灾的兄弟姐妹们添乱!”
汶川到芦山,58岁老兵留在灾区6年
在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重症帐篷中,身穿迷彩服的史业宽忙着给病人取药、换药,三天三夜没能睡个足觉,58岁的他双眼发红,眼袋发黑。“宽叔不容易,什么活都干!”小他20多岁的解放军42医院普外科护士长袁梅悄悄对大众网特派记者说,他们负责的病人是地震中的重伤者,几乎需要24小时监护,每个夜晚,宽叔都“逼着”年轻大夫去睡觉,自己留下来值班。
史业宽说,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经验丰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史业宽就第一时间从家乡山东威海赶赴了震区汉旺,绵竹市、汉旺、红白、金花、土门、玉泉、洛水、广济等多个震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最开始的参与救援到三年后悬壶济世,这个山东人在四川一住就是6年。
得知芦山地震后,史业宽当天就从成都赶了过来,又开始了新的救援工作。大众网特派记者问他要在这里待多久,他说,救援结束后他还要到乡村里转转,什么时候转不动了,就回山东老家。
肥城四好汉,“地震不走,我们不撤!”
4月24日上午10点多,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嘈杂的物资搬运现场,几句乡音听得格外亲切,忙着搬运药品的4个小伙,是来自山东肥城的救灾志愿者--李锋、吴振、徐新华、郭勇。地震发生的时候,兄弟四人正聚在家乡吃早饭,没有任何犹豫就作出了决定:买机票,去救灾第一线!
李锋和吴振都是退伍军人,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李锋就跟随济南军区铁军师参加过抗震救灾。赶到芦山之后,四个人一直跟随救灾物资运送车,为受灾群众送食品、搭帐篷。
这三天三夜里,他们总共睡了不到12个小时,每人只吃了六盒方便面。“哎呀,别提了,反正很苦,睡帐篷,睡车上,吃饭就是方便面……”性格开朗的郭勇嚷嚷着,但即便这样,兄弟四人没有一个人说过要退出。
“什么时候才回家?”大众网特派记者问,兄弟四人异口同声:“我们肯定是要等到地震过去以后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