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劳动美”滨州劳模系列采访之四
工作中的王淑珍
王淑珍与学生沟通作品
王淑珍指导服装班学生画图
大众网滨州5月9日讯(记者 纪学敏)2000年,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之初,学校没有专业教材,没有材料,没有美工样式,美工教师王淑珍边摸索边总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盲、弱、聋三类残疾学生特点的教学新路。2011年,她指导的9个学生的作品入选了国家盲人馆。她带着对孩子的爱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够早日在社会上立足。
连续加班两个月,辅导孩子上艺术节
走进王淑珍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四周桌子上摆满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作品,各个样式不同,类型不一,很是漂亮。课堂上,8个孩子正在上综合实践课,他们有的在插三角纸,有的在串珠,有的在绘图,有的在编丝网。王淑珍不停地走在他们之间,作指导、作交流,一站就是40分钟。
“王老师态度很认真,加班加点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务处主任杨秀芬说。冬天的时候为了准备艺术节,王淑珍连续加班两个月,每天早上6点来学校,中午不回家,晚上等到孩子们上完自习课才回家。“她给孩子们打气,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孩子们受她影响,学习劲头很足。”
学样式、编教材,把心算融入美工教学
“敬业更要精业”是王淑珍多年一贯坚持的工作准则。特教学校的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再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不同,定制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式。几乎每天王淑珍都在思考和学习新的样式,现在她把中国结、串珠、纸艺、丝网花、衍纸画、布艺等40余种作品制作方法引入三类残疾学生的教学中来。
不仅如此,王淑珍还研究盲、聋弱三类学生的特殊心理,把心算巧妙地运用于美工作品制作当中。“插纸是基本的课程,这个孩子虽然看不见,但是他可以根据心算来计算下一个要插什么颜色,从而制作出一个带有花纹的美丽的作品。”
简单的作品制作并是王淑珍的教学要求。她融启发、激励、关爱、奖励于一体,几遍几十遍、手把手一对一地教每个学生每一个制作步骤,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超常的耐心和恒心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潜能。
学校建立之初,虽然开设了美工课,却没有教材,面对这样的现状,王淑珍通过上网搜索、到其他学校学习,再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探索创编了校本教材《巧手作坊—中国结基础》、《巧手作坊—丝网花基础》、《巧手作坊—串珠基础》、《巧手作坊—三角插、衍纸画基础》,在省内特教领域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
同时,她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浅谈美工教学》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弱智儿童性格培养》等论文分获山东省教育厅、省特教研究会论文评选一二等奖;《游戏在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在《滨州教育》发表;《青蛙》获滨州市课件评比一等奖。同时参与了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市级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和提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
7件学生作品被中国盲人馆永久保存
为了增强这些孩子的自信心,王淑珍带着孩子的作品参加比赛和展览,得奖后孩子们很高兴,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下子就有了,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2011年,她指导的盲生贾孟杰等同学的纸艺《鹿柴》、衍纸画《和谐的世界》以及串珠《福猪恭贺》、结艺《我心飞翔》、丝艺《雀之灵》等七幅作品获中国残联主办的全国盲人优秀艺术品奖,并被获选盲人馆参展并被永久性保存,学校获得“全国盲人艺术作品展”优秀组织奖。弱生曹克纯的布贴画《妈妈回来了》分获山东省美术作品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奖。
从2000年开始,王淑珍不断地克服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样式自己学,没有材料自己带。一路走来,她没有放弃,反而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因为她爱这些孩子,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很聪明,很有毅力,很有想法,很坚强。”王淑珍这样描述她的孩子们。
王淑珍说,希望每个学期都能超越上个学期,希望能学更多的东西,教给孩子们更多东西。最大的愿望是这些孩子能顺利踏入社会,早日适应社会。
【活动相关】
5月1日,由滨州市总工会和大众网滨州站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的劳动宣传月正式启动。大众网滨州站将按照滨州市总工会的安排,选取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中的典型职工代表进行采访,陆续推出,掀起学习劳模,奉献社会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