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慰话题组,是5个大姑娘加裴谕新组成的“全女班”。重要成员小王,是裴谕新的一位研究生,今年23岁,这是一位典型的文静女大学生:长发垂肩、不施粉黛、戴着黑框眼镜。每天她都要通过微博发表关于“自慰”的新帖,并和有兴趣参与话题访谈的粉丝们沟通互动。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因为对裴谕新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就报读了她的研究生。然而,仅学会坦然面对性话题、开诚布公地参与小组讨论,我就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小王说。
保守的个性,并没有成为小王和另外4位女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阻碍。小王介绍,反倒是这些大姑娘们在推着裴谕新这位已婚妇女向课题的深水区迈进。本次新媒体大赛,正是姑娘们向裴谕新提出的建议:通过微博“悬赏”,征集与自慰主题(话题)相关的作品(非自慰行为或过程的视频),作品形式包括微电影、小话剧、四格漫画、原创歌曲等等。
@自慰研究组为什么是“全女班”?裴谕新解释,这是因为她带的研究生全部是女孩子。“我的女性研究者身份,决定了我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女生,这么多年,我只带过一个男研究生。”但为了避免观念偏差,裴谕新在项目工作坊中保持了男女1:1的比例。
在微博里,“全女班”用细心谨慎的方式避免了尺度过大。比如作为微博底图的自慰主题油画,便是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梦》:一个抽象符号化的女人半躺在椅子上,手捂着腹部,神态优美而陶醉。小组成员们觉得,这就是她们眼中的自慰情感――真实、享受、满足。
小王也受到过不怀好意的粉丝的骚扰。“其实网友的素质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迄今为止,我们只拉黑了十多个人。而通过微博平台,我们却找到了大量的深度访谈合作者。”
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在关于@自慰研究组的媒体报道中,大多数都以“自慰视频”夺人眼球。@自慰研究组解释,自慰主题视频并非自慰视频,相反,在大赛征集令中,他们特别强调:“非自慰行为或过程的视频”;“特别注意:作品一定要能通过网络审查而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裴谕新也对媒体的误读一笑了之。“我们是做社会研究,不是技巧研究,与自慰视频更是两码事。视频将来要在网上公开播出和评选,如果涉黄,怎么可能通得过审查?我们希望大家针对自慰主题或话题进行创作,里面最好能表达自己对于自慰的理解,可以包括自慰对于一个人的身体认知、情欲表达、自我定位,还有两性关系或者一些社会上的性问题等等,但绝对不是什么器官展示!”
B.自慰行为,比想象中更多
裴谕新组织的10个工作坊、共约100位成员中,70%为学生,30%为社会人士,男女各半,没有自慰经历的人只有1个。“现在已经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我们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还在期待。”
据了解,不仅是中国,即使在国外,研究自慰话题的也主要是心理学界和医学界。中大“自慰研究项目”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属于业界新领域。裴谕新从事该领域研究已经有10年,她告诉记者,中国的人自慰比例,要比大家想象的多得多――她的10个工作坊、总共约100位成员中,70%为学生,30%为社会人士,男女各半,表示没有自慰经历的人只有1个!裴谕新还和一些成员进行过“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发现自慰不仅普遍,频率也较高:两三天就要自慰1次的占大多数,跟异性关系的性满足频率相当。
“和10年前我刚刚启动自慰研究时相比,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裴谕新感叹,当时,20岁-50岁女性的调查群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以前从没有谈过自慰话题;而现在,只有10%的人是“初涉”这类话题。目前虽然对自慰话语道德层面上的反思还在进行,但更多的是已经在追求探讨自慰的技巧问题,并因此引发关于贞操、婚前性关系、爱与性的关系、婚姻与性的关系、性行为对大众的影响等话题的探讨。微博里关于“担心自慰有害,担心自慰过度”的讨论和私信也越来越少。
裴谕尝试过全女组、全男组和男女混合组的研讨方式,结果发现,往往是男女一组的时候谈得最火爆。“最闷的就是全男组!个个都很拘谨;全女组适中;男女组的时候,那不得了,你问我、我问你,就差抢麦了。”在一次男女组讨论中,男生问对面的女生们,“你们做这件事的时候,性幻想对象是谁?”女生小刘就反驳:“为什么要有性幻想对象?我们女孩子可以随便想点或者不想什么,别拿男生的标准来衡量我们。”
自慰研究项目将获得怎么样的结果?裴谕新表示,研究是开放性的,她不预设任何前提,“现在已经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项目结束时我们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我和你一样,还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