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本报A13版《公路变麦场,行车步步“惊心”》报道了泰安、莱芜市郊的一些路段打麦晒场现象。15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泰安市马庄镇大边路两侧近10公里的路面上,铺满村民晾晒的粮食。一到麦收季节,马路就变成了晒麦场。
马路上晒粮
占了一半车道
15日下午3点左右,泰安市马庄镇大边路两侧,铺满村民晾晒的粮食,周边围着砖头、石块、木棍、圆形锥等“分界物”。每当有车辆经过,秸秆、糠絮、灰尘就随风飞舞,特别呛人,路过行人掩着口鼻,开车的司机也纷纷关上窗户。
从104国道与大边路路口向南,近10公里的路面上,都有村民在忙碌。原本双向4车道路面剩下不到2车道,路过的司机都格外小心开车,看到对面有车需要会车时,提前减速慢行,尽量找晒粮较少的路面避让。在大边路中段,相关部门悬挂着“严禁公路打场晒粮,确保交通安全”的宣传横幅,而横幅下面,却依然有人扎堆晒粮。“一到麦收季节,周边村民都到这条路上来晒粮,从东向西能排近万米。”常年在此跑车的李先生说。
随后,记者在马庄镇府前街及其西段路面看到,晾晒的粮食铺满整条大街。“这两天路过时,每次都提心吊胆,生怕轧着麦粒引起轮胎打滑。”一位拉土石的司机说。
“这条路上很早以前没有晒粮的,这几年逐渐多起来。”大边路附近一家超市的老板李先生说,前几年附近村里的农民晒麦子时都会在麦子周边放几块大石头,这几年镇上成立巡逻车,都不让在路上放石头。
用联合收割机收麦
“晒麦场”搬到马路上
“以前各家各户都有打麦场,现在都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地里没了打麦场。”泰安市泰丰农经作物研究所所长孙宪礼说,90年代之前,麦子收获之前,农户都会在自家地头找块空地浇上水,用石辘轳反复压,农民用镰刀收完麦子后,就码好堆在打麦场里,等全部麦子割完后,再用石辘轳脱粒。
到了1998年前后,机械脱粒机逐渐使用,这时机械脱粒机都会开进农户的打麦场,脱粒机有三个出口,成捆的麦跺送入脱粒机后,一个口出麦粒,一个口出秸秆,一个口出麦糠。“这个时候,农户各个地头的打麦场逐渐少起来,有时几个农户将收获的麦子聚在一块脱粒。”孙所长说。
2003年前后,联合收割机逐渐应用起来,联合收割机经过麦地,出来的就是成袋子的麦粒,秸秆仍在地里。“这时农户都把自家的打麦场种成了庄稼,找地方晾晒时,靠近麦田的公路路边成为首选。”孙所长说。
孙所长介绍,近年来农村地区建设步伐加快,不少农民要么新建了房屋,要么搬进农民新村,原先独门独院的农家院落逐渐消失,原本几家人共用的打麦场也不见了。“这几年因为村村通项目,许多农村都新修了水泥沥青路面,这也为公路晒粮提供了条件。”孙所长说,现在公路、楼顶、屋檐成了农民晾晒粮食的主要场地。此外,许多农户选择公路上打场晒麦也是图个方便,节省时间。
种粮大户
自建晒麦场
“公路打场晒粮有很多交通安全隐患,每年这个时候,路政人员都会下乡进村宣传其危害。”泰山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说,行驶在麦秆或者小麦上的车辆,刹车距离明显增长,极易引发侧滑、碰撞、翻车等事故。天气炎热,轿车下存留麦子或麦秆的话容易让车着火。此外车辆排出的废气也会对粮食造成污染。食用在公路上晾晒的粮食,会危害人体健康。
15日,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里,副社长薛传谦正带着工人们将晾晒的麦子装填入库。整个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占地3200多个平方。紧靠合作社北面有一块1700多个平方米的晒麦场,合作社院内还有一块600多平方的晒麦场,紧靠晒麦场的是几间大型仓库,里面都成堆放着晒好的麦子。
“我今年种了700多亩麦子,全部收获能达到280万斤,光建设的晾晒场就有2000多个平方米。”薛传谦说,8年前,他承包的土地只有三四十亩,后来逐渐将马庄镇老宫、吴新、大寺、北李几个自然村土地进行流转,得到736亩地。薛传谦700多亩地里分别种着山农20号、潍麦8号、临麦4号等品种的麦子,各品种麦子成熟时间不同。“每个品种的麦子收获后,在晒麦场里晾晒一批进库一批,2000多个平方米够用的,前后8天就能全收完。”薛传谦说,2014年,他准备流转2000亩土地,如果效益好,会考虑购置一批小麦烘干机。“小麦烘干机在发达国家和东北地区都有,地里麦子收割、脱粒、烘干一次性完成,可避开单独晾晒这一环节。”薛传谦说。
泰安市农业局副局长侯力说,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推行,在我国东北地区已形成规模,而泰安地区因小麦成片种植面积有限,机械化烘干设备成本较高等原因,还未真正投入使用。
“下一步,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会逐渐购进烘干设备,地里的麦子经过烘干机无需晾晒就可入库。”侯力说,这样公路麦场才会逐渐少起来。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