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新华社沈阳4月7日电 题:秸秆咋成了抢手货?——春到地头看备耕
新华社记者邹明仲
辽宁省产粮“状元县”昌图县老城镇胜利村的田地里,一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正在行进,伴随着阵阵轰鸣声,身后留下了一包包捆好的玉米秸秆。
像这样的秸秆包,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带领合作社社员,每天开足马力能打出5000多包,但依然供不应求。十里八村的养殖户想方设法打听:“秸秆包还有没有?要是有的话,立马买一些。”
“地里化冻超过30厘米深了,我们打算4月中旬开犁,趁着之前这段工夫,抓紧卖秸秆。”李忠华一边接听一个又一个“秸秆订购”电话,一边对记者说。
每年清明节前后的整地工作,是东北备耕期间的必修课——家家户户清理秸秆,往田里运送农家肥,只待大地彻底回暖,土壤解封化冻,开启春耕大潮。
李忠华所在的合作社,常年耕种玉米面积超万亩,每亩地能打出15包至18包秸秆,每包约20公斤重。“我们集中统一打捆,最远卖到河北。多数的还是被当地养殖户买走了,我们提供送货上门,每包少说能赚两三块钱,有规模效益。”
与统一集中处理不同,在当地一些地方,一家一户处理秸秆,还是让人头疼的事情:自己拾掇费工出力,卖了又不值几个钱;村容环境治理趋严,打下来不好储存,引火烧饭用不了太多。
“为什么不交给你们这样的大户统一处理呢?”记者问。
“打捆机一上地,把地压得硬邦邦的,小种植户没大型机具,来年开春种地就费劲了。”李忠华解释说。
在当地村民们看来,秸秆处理需要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才能降低处理成本,再加上肯花心思找好销路,秸秆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资源和财富。
在距离老城镇不远的亮中桥镇,秸秆同样抢手。记者跟着当地种粮大户盛铁雍,来到养牛户杨勇贵的养殖场。最近,盛铁雍已卖给杨勇贵上千包秸秆。
在这个养殖场里,数不清的秸秆包垒成一座方形小山,饲料搅拌机正在开动,加工着玉米、秸秆等原料,90多头牤牛一边吃着饲料,一边悠闲地散步。
“看我养的这些牛,吃啥都不行,就吃你老盛的秸秆才长膘。你的那些秸秆包,别卖给别人了,就给我一人得了。”杨勇贵对盛铁雍说。
盛铁雍哈哈一笑,说:“我也发愁呢,每天能打出来的有限,多少人天天催着要。可你老兄发话了,我优先给你预备下。”
昌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再田告诉记者,在当地,最近养牛业比较走俏,利润可观,不少养牛户扩大存栏量,增加了饲料秸秆需求,这给当地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记者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5年来,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已达到86%以上,今后将继续培育壮大利用主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调动秸秆利用的市场热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清明小长假期间,济宁市旅游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纳入市级监测的15家景区共接待游客144279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95.48万元,实现门票收入178.65万元。[详细]
4月1日,济宁市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返济队员抵达济宁,在武汉“拼命”38天的兖矿新里程总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王洪图结束14天的隔离休整回到家人身边。在王洪图居住的小区里,邻居们也以各自的方式欢迎英雄回家。[详细]
济宁市加快棚改项目复工建设,市住建部门通过返岗直通车、点对点接送服务等措施,加快施工人员返场和复工进度。截至目前,在建的188个棚改项目已复工177个,复工率达94.1%。[详细]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3则召回公告,共50616辆车被召回。[详细]
4月5日上午,济宁市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二批返济人员结束集中隔离14天后返回济宁,当地为其举行了欢迎仪式。[详细]
位于济宁曲阜的孔子博物馆自3月31日起有序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