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治理寻找少年派乐园

2016-08-22 10:55:00 来源: 马蜂窝 作者:
  如果不是因为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我大概不会留意到世界上有个地方叫本地治理(Pondicherry/Puducherry)。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北京上映时,我跑到电影院看了两遍。抛开叙事构思、特效技术、哲学审美等不谈,光是电影前一小段的印度异域风情就让我着迷。随后,电影的取景地之一本地治理就被我惦记上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果真来到了本地治理,寻找少年派的成长乐园。

  ★ 站在法国区和泰米尔区的分界处 

   

  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首府金奈(Chennai)的CMBT(Chennai Mofussil Bus Terminal)汽车站,可以提前预购到本地治理的巴士票,全程180多公里,需3个多小时。由于在印度购买的1个月内有效的手机卡已到期来不及续费,所以从金奈到本地治理的路途中,我基本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手上既没有旅游攻略书(第二次来印度旅行,我只带了本薄薄的《印度地图册》,详细的旅游攻略都是网上现查),连谷歌地图和网页都无法打开。无奈之下只能靠嘴问路。看坐我前面的老爷子慈眉善目,便和他聊天,打听城里的情况。老爷子是个热心的当地人,虽然叽里咕噜的印式英语口音听得人如坠云里雾里,但我还是从中勉强拼凑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临下车前让他给我推荐价格适中的旅馆,他推荐了Ashram guest house,说就在城里的交警局附近,应该不难找。到了巴士站,又是一顿打听,终于问到有公车到交警局附近。下车后东找西问,愣是没找到。不会倒闭了吧?我一阵嘟囔后决定另寻他处。

   

  (矗立在本地治理孟加拉湾海边的艺术造型垃圾桶)

  一家商店的老板向我推荐了Park guest house,还认真给我画了简易地图(第二天在城里瞎逛时,才发现这家旅馆在海滨大道附近,能看到孟加拉湾,性价比高)。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想想还是别折腾了,先在交警局附近区域随便找家旅馆先安顿下来吧。看到有家旅馆叫International guest house,喜欢它的天井小院,看着环境还不错,可惜客满了。又溜达到马路对面,看到一家门脸不起眼的旅馆叫Mothers guest house。老板是个大叔,人很和气,问他旅馆名字中的“Mother”是不是指特蕾莎修女(因为在印度特蕾莎修女广为人知的称呼为Mother Teresa)。他说,不是喔,在本地治理一般人们说起“Mother”特指奥罗新村(Auroville,又称“黎明小镇”,世界乌托邦试验性小镇)的创建人米拉·阿尔法萨(MiraAlfassa,当地人习惯称这位法国贵族女士为“The mother”)。旅馆前台的墙边摆着米拉·阿尔法萨和她的精神导师奥罗宾多高士(Sri Aurobindo)的画像,不过桌上也有特蕾莎修女的照片。所以旅馆叫“Mothers”很贴切嘛,我心想。让老板带着看了看空房,条件很一般,但不知为何,这样命名的旅馆让人觉得安心,就住下了。第二天起床跑去前台问老板哪里可以买本地治理新版地图,老板大手一辉,说“不用买”,甩给我一本名为“Busihunt”的城市旅行指南杂志,虽然是过期刊物,但里头有关于本地治理的旅行资讯介绍,还有地图,非常实用。有了地图,联上网络,在城里溜达了几天之后,我终于对本地治理的概况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和认识。

  据资料,广义的本地治里中央直辖区(The UnionTerritory of Puducherry)由四个分散在印度沿海的前法属印度地区组成,分别为孟加拉湾沿岸的本地治里(Puducherry)、卡来卡(Karaikal)、亚南(Yanam),以及位于阿拉伯海沿岸的马希(Mahe),该行政区域以最大的本地治里命名。狭义的本地治理即是我身处的濒临孟加拉湾的本地治理。本地治理前世是什么模样,大概已鲜有人记起,据说泰米尔人很早便在此居住生活。16世纪,野心勃勃向全球扩张的葡萄牙人首先占领了这块宝地。17、18世纪,正是英国和法国积极在南亚次大陆从事殖民活动的年代。1673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本地治里建立商贸据点,本地治理由此成为法国在南亚次大陆的主要据点之一。此后,荷兰和英国都曾觊觎本地治理,数次和法国开展争夺战。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控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允许法国继续保留对本地治理的统治权。直到1954年,法国才正式把本地治理的政权交还印度政府。

   

  (法国区主色调为黄色、白色,整体比较干净清幽)

  法国殖民者走了,法兰西遗风依然洋溢在这座小城。如今,本地治理更多地以混合着法国印记和印度本色的面貌示人,整座小城也颇为鲜明地分为法国区和泰米尔区。法国区比较干净清幽,留存了不少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和机构,主色调为黄色、白色,并间杂着粉色、灰色等;泰米尔区相较显得比较混杂,宗教、文化和族群更多元。一个当地人和我聊天时,简单地把这两个区域叫作“白城”(white city)和“黑城”(black city)。白城和黑城之间,隔着一条不大的运河,河水已几近干枯。我居住的旅馆正好位于两个区域的分界处,运河边上。从这里径直往东穿过法国区到达孟加拉湾海边只需10分钟左右,反方向往泰米尔区逛荡可到达印度教寺庙、清真寺、基督教堂等。旅馆旁边有家中餐馆,装潢是那种硬拗出来的中式风格,墙上挂着诸如“财源广进”“知足常乐”之类的中文字画,虽然食物不正宗,但聊胜于无;隔壁Hot breads面包店的出品非常不错,很多老外光临,我也喜欢在此解决早点。

  ★ 无处不在的少年派 

   

  喜欢在清晨人不多的时候,慢悠悠地在法国区散步,这时太阳不毒辣,游客也少。路过本地治理博物馆(PuducherryMuseum)、图书馆(Romain Rolland Library),穿过街心公园(Bhatathi park,法国区的“小绿肺”)、政府广场等地,来到滨海大道,孟加拉湾旁的甘地雕像正迎着阳光熠熠生辉。从甘地雕像沿着海边往南走,可以看到电影中少年派和初恋女友约会的海边石桥栈道。看来这里是本地治理青少年喜欢“放风”的地方,无论早晚都能看到有人在此逗留。每每看到有“勇士”踩着栈道往海里的方向走去,就忍不住替他们提心吊胆,生怕他们脚滑掉进海里。更舒适地观赏海景的方式,也许是坐在滨海大道24小时开放的Le Cafe,点上咖啡和小吃,在此消磨小半天时间,哪怕只是看看飞来飞去的海鸟……

  要想了解法国在本地治理的殖民史,不妨参观一下本地治理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层共7个展区,主要展出殖民时期的历史介绍和日常用品。殖民史残酷的一面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显得不那么狰狞,印度人包容接纳了法国的文化遗产,使本地治理成为一个多种文化共生、看起来“不那么印度”的美丽小城。图书馆只要存包就能进去看书,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同样开放欢迎。英语著作区在二楼,书架和书籍看着都有些年份了。我喜欢图书馆的氛围,也喜欢那些沉迷书籍的人,脑中的世界没有边界。

  有天早晨在Bharathi park附近偶然逛进一家书店,都快10点了还没有顾客。大概因为是当天第一个客人,店里的老爷子见到我挺高兴,特别给我推荐收银台底下的一摞书,说是二手书,价格便宜,能挑出好东西,还抽把椅子让我坐着挑。盛情难却就挑了两本畅销英文小说,便宜得吐血,两本才100卢比(约十来块人民币)。书店侧门出去是Suffren Street,有法盟(Alliance fran?aise)、咖啡馆、饭馆、手工店等,让人流连忘返。法盟是有名的法国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国也有分支机构,那天路过Suffren Street,发现法盟晚上有免费电影放映活动,当晚来的人不少,随人流进入放映厅,放映的是《我的父亲甘地》(Gandhi,My Farther)。万幸这是一部英语电影,不带字幕,虽然没有全听明白,但不影响理解剧情。比起记录甘地史诗般传奇一生的《甘地传》,我更喜欢这部从家庭、儿子视角切入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甘地没有那么“高大全”,显得更真实和人性化。法盟在临近滨海大道处还有间咖啡馆,有个精心打理的美丽小花园,咖啡馆开门即可看到不远处的孟加拉湾,另一个门则朝向Dumas street,和Suffren Street隔着一个街区。另外,Suffren Street的Cafe des Arts也值得推荐,装修设计颇有特色,东西做得也好吃,还有WiFi可用。法国区散发出一种闲适、优雅的气息。在黄白相间的街区逛荡,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本地治理的法盟会定期组织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活动)

  气质迥异的泰米尔区则是另一种味道。虽然和法国区相比有些“脏、乱、差”,但自有其秩序和美感。抵达本地治理第二天,我就莫名其妙走进一家印度教寺庙,那是我熟悉的印度面貌。跟随信徒进寺庙拜了拜象鼻神Geneisha,像会见老朋友。穆斯林街区显得封闭许多,清真寺一般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参观。南大道(South Boulevard)的耶稣圣心教堂(Sacred Heart ofJesus Church)在本地治理的众多教堂独树一帜,是个可以安静打发时光的地方。行走在泰米尔的不同街区,各种宗教寺庙像变脸一样在不同时空切换更替,电影中少年派既供奉印度教神灵,又喜欢伊斯兰教的安拉,同时还仰慕耶稣,顿时觉得非常合情合理。在街头巷尾看到无数当地少年,黝黑健朗的样子,想张口叫他们“派”。

   

   

   

  (宗教、文化和族群的多元化,是本地治理的一大特点)

   

  (当地女人喜欢把鲜花戴在头上)

   

  (男人也能当缝纫一把手)

  农贸市场是了解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本地治理的物价不算高,因此苹果的价格就显得尤其“昂贵”,菜市场都卖到140卢比一斤。不知道是不是稀缺的缘故?市场里还有卖各种花儿的,就是电影中印度女人们绑到头发上作装饰用的花儿,看着特别清新可爱。逛到一条街,都是做缝纫生意的,男人们把缝纫机摆放在街上,等待上门修补衣物的顾客。在我的印象中,缝纫的活儿多为女人包揽,看到男人干挺惊奇,默默站在路边看他们有模有样地干活。本地治理有周日集市(Sunday Market),这时大街上热闹非凡,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不过质量看起来不是很靠谱。购物我更喜欢到Jawaharlal Nehru Street,以及散落在城里的各种小店。在一家手工商品店买了张印度教诸神的水彩画,店老板来自克什米尔,问我有没有去过克什米尔。我说没有呢,听说那儿有时打仗,挺危险的。他瞪大眼睛,急忙道:不要听人胡说,安全着呢,风景可好了,下次记得去啊。

   

  (海边的石桥栈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在此取景)

  对影迷而言,本地治理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是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父亲经营的动物园,就是在本地治理植物园取景并加入特效完成的。植物园位于本地治理西南部,据说是1826年由法国人创办的,就在New Bus Stand附近,免费向游人开放。整个植物园规模不算大,里面并没有影片中出现的各种动物(想看孟加拉虎、大象、长颈鹿等的朋友们要失望了),布景显得有点凌乱,奇花异草也不算多。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园中的小火车,可以坐着绕植物园一圈,比较受小朋友的欢迎。植物园散发出随意、落魄的气息,别有一番味道。

   

  (本地治理植物园没有活的孟加拉虎、大象、长颈鹿等可看啊)

  少年派的母亲在家门口画蓝果丽(Rangoli)的一幕,在本地治理是最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印度的传统地画艺术,蓝果丽一般手工绘制于家门口或庙门口。通常步骤为先用白色画粉描出图案的轮廓,再用彩粉填充图案,图案的样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本地治理很多人家的门口,都有这种可爱的蓝果丽。于是,散步的路上就会很开心,看看这家画的图案,瞅瞅那家画的纹路,时间就这么打发过去了,一点都不觉得无聊。正是这种种生活小细节,造就了本地治理的浪漫、随性和迷人。难怪当初李安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本地治理赞赏有加:“那里很独特,又不太为世人所熟悉。你可以把摄影机随地一摆就开始拍摄,画面照样美丽!”

   

   

  (印度的传统地画艺术蓝果丽在本地治理随处可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许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