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芳:一元人民币上的济宁姑娘

2021-06-29 21:42:4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伟光 盖鸣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济宁报道

  69年前,一位年轻的19岁济宁姑娘怀揣军营梦,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战士。在一片荒漠中,她和战友们辛勤耕耘、抛洒汗水,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戈壁沙滩变良田”的人间奇迹。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她先后获评兵团十二面红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奋斗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同时,作为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人物原型之一,永远被人们铭记。她,就是拓荒岁月里杰出的女性代表金茂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济宁市组织媒体采访团远赴新疆专访这位从济宁走出去的老党员、老模范,再次听老人讲述那段难以忘怀的流金岁月,记录并发扬女兵们的拓荒精神,让后来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创造更多不凡的历史。

讲述起往昔,金茂芳老人依然记忆清晰

  一段跋涉3500公里的追寻,只为筑梦人生新篇章

  仲夏的济宁,南池荷净,蝉鸣声声,一泓碧水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恰是最美时节。

  而3500公里之外的新疆石河子,鲜花遍野,绿意葱茏,巍峨的天山山脉高耸云端,放眼望去皆是风景。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两个相距大半个中国之遥的城市,会因为一个个花季少女结下一段深厚的缘分。

  时间回到1952年,新疆部队来济宁招女兵。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只有19岁的金茂芳激动不已。在她的心里,能够穿上一身绿军装是人生最大的梦想。尤其是作为一名“不爱红装爱武装”得新时代女性,能够投身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去,该是多么值得骄傲!于是,她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尽管父母得知后极力劝阻,可金茂芳却坚定地说:“我必须参军,加入解放军队伍!我们新中国的女性,不做出一点成绩来怎么能行?”

  就这样,带着满腔豪情,金茂芳和一批小姐妹赶往新疆。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记着,从济宁到新疆,先是坐了两天的火车,后来又换乘卡车,一走就是一个月零三天。这期间35个姑娘挤在一个狭小的车厢里,“幸亏当时吃不饱,姑娘们都长得非常瘦弱,不然车厢都挤不进去。”金茂芳笑着告诉记者。

  金茂芳说,这一路上她们受的苦简直难以想象。饿了,就从充当座位的行李中拿张大饼啃着吃;渴了,就喝一口存在汽车轮胎里的水;困了,就直接在车厢里睡觉。由于姑娘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走的什么路,翻的什么山,大家几乎一无所知。

  终于,好不容易到了新疆,几百名姑娘们欢呼尖叫着从卡车上冲了下来。可是,没过几分钟,这种欢呼声就变成了哭声。眼前的一切让她们惊呆了——漫无边际的沙漠里,没有一处人家,没有一点绿茵,更没有碧蓝的湖水和繁华的市场。所能看见的,只有茫茫的戈壁,稀疏的芦苇和西北风卷起的漫天黄沙。“俺想俺爹,俺想俺娘,这到底是啥地方啊?”年轻姑娘们的哭声打破了沙漠里的平静。但是哭过之后,金茂芳和姑娘们渐渐静下心来——新中国刚刚成立,到处是一穷二白,召集大家过来干嘛的?不就是建设祖国、开发边疆吗?不就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吗?想到这里,金茂芳和姑娘们再也没有任何畏惧,她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新新疆”。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济宁市的援疆女兵们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一段跨越70载的拼搏,她成为兵团里的一面旗

  在经过短暂的几个月的扫盲学习后,金茂芳和女兵们按照军队的要求开始选择工种。大家有选择当饲养员的,有选择种树的,还有选择做后勤工作的。当部队领导问到金茂芳准备干什么时,她坚定地回答:“我要开拖拉机!”

  学开拖拉机?一个女孩子,学什么不好,偏得学开拖拉机?尽管面对这样那样的质疑,倔强的金茂芳却暗暗想着:“对!我选的就是拖拉机,你没看电影上的那位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吗?开着‘斯大林80号’的样子有多威风!再说了,新疆这么广阔的土地,如果全靠人工劳动该有多费事?要想建设现代化大农场,就必须用机器,必须要用拖拉机!”

  1952年冬天,金茂芳同十几个女兵一起学习拖拉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3个月后被分配到机耕队开始跟车实习。第一次上拖拉机时,尽管金茂芳的心脏跳得如同突突直响的马达,可她心里却坚信,一段新的人生已然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启了……

  为加快开荒进度,金茂芳所在的机组实行一天两班倒,人停车不停,一个班次要干整整12个小时。每次金茂芳拖着一身泥土下班后,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时吃着饭就睡着了。记不清多少次,她们犁到哪儿就住到哪儿,连“地窝子”(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陋棚屋)都顾不上挖,就在地上铺些芦苇席地而卧。新疆的蚊虫很厉害,人被咬了之后会浑身肿痛难耐,为了防叮咬,金茂芳干脆就在地上挖些稀泥巴涂在脸上、身上。

  1954年10月的一天,金茂芳和另外5名女拖拉机手奋战在石河子总场一分场,由于作业地点泉眼多,链轨车不慎掉入泉眼里。6人挖了整整一夜才把机车从泉眼里挖出,当时她们全身都湿透了,经过寒风的吹袭,一个个都变成了“冰人”。

  还有一次,金茂芳开着拖拉机从75公里外的莫索湾回到石河子,正值寒潮到来。可行到半路,拖拉机突然熄火了。金茂芳下来一看,原来是柴油已经被冻住了。尝试多种办法无果后,她决定用嘴将柴油吸出来。当时零下40多度,金茂芳的嘴唇刚和金属油管碰上便被冻住了。无奈之下,她只得用力扯开,一大块嘴皮顿时被撕掉,满嘴鲜血淋漓……

  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

  付出就有收获。1958年至1962年,金茂芳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领导的机车组年年被评为先进机车组。1959年7月,金茂芳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当别人为我为什么入党的时候,我大声地回答:不入党、不带头怎么能行?我入党就是为了做表率!就是给我们姑娘们干出个样子来!”金茂芳的回答,时隔几十载依旧响亮而坚定。

伫立在石河子西公园金茂芳年轻时驾驶拖拉机的雕塑

  一段延续几代人的精神,奋斗的力量永不停歇

  新疆军垦博物馆里,一串数据,记录下金茂芳老人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创下的闪光记录:7年时间,累计工作时间33395小时,共完成25.83万个标准亩,相当于20年的工作任务;节约油料52145公斤,机车越过6个大修期,节约费用开支8万多元。

  新疆石河子西公园里,一座以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女拖拉机手形象为蓝本的大型雕塑静静矗立着。虽然雕像没有写名字,可是在当地人眼中,这座雕像闪烁着金茂芳老人的影子。

  那是2007年,陆续有媒体以“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为题开展报道。2008年的年初,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进中国栏目《寻找币中人》又一次报道了“一元人民币女拖拉机手”的故事。随后,认识金茂芳的人越来越多,仰慕金茂芳事迹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她走到菜市场上买菜,就会有人拉住她的胳膊说:“您老人家就是金茂芳吧?您就是人民币上的那位女拖拉机手吧。像,真像!”

  可是面对大家的赞美,金茂芳老人却始终很低调,她一直说千万别把人民币上的那个姑娘当成她,“你可以说我是人民币币中人的原型之一,而不能说是我个人。新疆建设兵团的姑娘们千千万,新疆能有今天,是我们集体奉献的结果,而不是一个人的成绩。因此,我更希望大家记住的是我们军垦文化、女兵风采,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继续建设一个更美的新疆。”金茂芳老人说。

  金茂芳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自己也已经走过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最近她常想,她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坎坷”与“光荣”。远赴新疆、艰苦创业、背井离乡这些都是坎坷,可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奋斗者”这些都是党给予的无上荣耀。没有党就没有她的今天,如今年事已高,不能从事一线工作,可她始终没有忘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军垦文化。经常去做学校义务辅导员、志愿宣讲员,参加社区和学校的报告会,给居民和师生讲兵团历史,讲建设者的故事,激发年轻一辈建设新疆的豪情。

  “如今,我来新疆快70年了,有人问我,来新疆后悔吗?我可以告诉他,从不后悔。当年,我们开荒种地,在戈壁滩上建新城,就是为了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今天年轻一辈更是应该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把新疆建设得更好。”金茂芳说。

听到济宁市工作人员的讲解,老人对家乡济宁的变化与成就感到十分喜悦

  一段流淌一生的思念,家乡的变迁是永远的牵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应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19岁离开家乡到88岁的耄耋来人,将近70载的时光光阴岁月改变了太多。可是,金茂芳这位从济宁走出来的全国劳模,对家乡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

  金茂芳说,她的家就在济宁南池公园附近,小时候常常到南池里摸鱼抓虾,竹竿巷、太白楼爬上爬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儿时济宁有一个回青剧社,就是由我们进步学生组成的一个话剧演出队伍,一群年龄相仿的大姑娘、小伙子排练好节目就给父老乡亲们表演,像《小二黑结婚》之类的,都是我的拿手剧目。”回忆起家乡的山山水水、童年往事,老人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现在年纪大了,多年不回去了,可家乡的变化无时无刻不牵动大家的心。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姐妹在新疆发现了文化济宁的公益广告,当时就兴奋地喊我们去看,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像看到娘家人一样。”金茂芳说,其实如果身体允许,她真想再回去一趟,逛逛南池、太白楼,再逛逛竹竿巷、打绳巷,看看当年的老家变成什么样。采访现场,当年和金茂芳老人一起进疆的老兵吴耀贞、何德云、文成兰、谢秀昌也闻讯赶来,看到家乡的媒体,四位均已年过八旬的老人好像过年一样。“今天早晨老母亲还有一点脑梗被送到医院,可是下午听说济宁老家来了人,便着急从医院赶来。”何德云的女儿告诉记者。

  采访现场,老人们一起翻阅济宁市重大项目建设成果、文明城市创建的画册,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快看咱济宁的大剧院建得多漂亮,以后听戏可方便了;哎呀,咱济宁又是高铁、又是新机场,我这个老太婆回去是不是更方便了啊;小北湖现在真好看……”老人们边翻页、边交流,情至深处几度哽咽。

  “我们来自济宁,从小在大运河畔长大,当年来到新疆的时候,就发誓一定干出个人样来,不能给咱济宁丢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新疆只要提到济宁女兵、山东女兵,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现在,虽然我们年纪大了,可一个个生活得很幸福,所以也请家乡人民放心,我们过得很好。我们远在新疆,永远想念家乡!”金茂芳老人深情地说道。(通讯员:张伟光 盖鸣霆 摄影:陈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