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民政局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实效

2022-07-06 21:45: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贾梦迪

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贾梦迪 济宁报道

  7月6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深化‘济时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线”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丽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焦蓉霞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丽介绍,自2022年1月1日起,济宁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再增长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和70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实现救助标准“十八”连增,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26:1。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33.3万人,今年1-6月份发放救助资金8.1亿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将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急难情形的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临时遇困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和监测。发挥基层民政干部和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铁脚板”主动发现、排查作用,强化各救助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对比对出的尚未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重残人员、患慢性病人员、自负医疗费用较多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入户摸排,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市共摸排重点群众近5万人,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5776人。

  会议强调,要扩大“济时救”品牌内涵。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推进“济时救”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救助与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等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由纯“物质”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指数。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为全市3.1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社会化服务,打造“服务+监管”运行模式,由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探视、助洁、助餐、心理慰藉等服务,督促照料护理人落实照护责任,全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

  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作用。进一步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机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在所有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发挥好帮办代办作用,乡镇街道随时受理、即时确认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展临时救助3120人次,发放救助金712万元。在临时救助办理方面,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实行急难发生地即时救助,非户籍居民可向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

  会议要求,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印发《关于全面规范应用社会救助行政文书的通知》,在全市统一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救助行政文书,重新修订低保行政文书,制定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流程行政文书,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在全市开展“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活动,12个社会救助职能部门联合开展“部门联动‘济时救’ 合力救助惠民生”社会救助政策线上大讲堂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对有关救助政策进行了解读,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线下政策宣传,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手册及海报等材料6万余份。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广使用“济时救 ‘码’上服务”二维码,群众扫描二维码可以马上知晓民政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10项救助事项和教育、司法、住建、卫健等11个部门21项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咨询电话等,可以查看低保和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敬老院基本情况、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等信息,到6月底已经实现二维码乡镇(街道)和村(居)全覆盖。

  下一步,济宁市民政局将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实效。

初审编辑:李丹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