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水牛山上的石碑——“文殊般若碑”

2016-09-05 17:12:00 来源: 东方圣城网 作者:

  东方圣城网讯 近期汶上地名普查人员在整理、收集、查找水牛山相关史志资料过程中,发现水牛山上的“文殊般若碑”特别引人注目。

  水牛山位于汶上县东北三十里的白石镇东南,这座山不论正看侧看,远看近看,它都像一头东西伏卧的大水牛,头东向北扭脖,头上牛角、牛眼、牛鼻、牛耳朵清晰可辨,尾部朝西,并有一山泉,常年流水不断。故因此而得名曰水牛山。又因唐著名诗人李白曾游此山,故又名曰“太白山”。

  水牛山上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石碑曰:“文殊般若碑”。该碑身高2米,宽70公分,厚15公分。上有盖顶石一块。碑额中间有神龛,神龛中有菩萨造像,中为文殊菩萨,盘膝端座,气度安然,左右各二服侍,造型优美,线条飞动,神龛两侧阴文榜书曰:“文殊般若”四个大字,字高15公分,宽约20公分。

  书体为隶楷相间,浑厚壮阔,气度勃发,有章草遗风。其下为《文殊般若经》正文,共10行,每行三十字,共297字,字大5公分,书体为隶楷相间,笔划圆润,间架均称,结构自然,字型方正,稍有扁平,书风流畅娴熟。碑侧亦有文字,但大小不等,自由率直,不像正文那样严谨。

  历代对“文殊槃若碑”的品评甚多,清代康南海先生在《广艺舟双辑》中把“文殊般若碑”。列入妙品。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比肩、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包慎伯在《论书十二绝》的诗中说:“朱杨张贾是梁中、勃海荥阳势绍钟、更有贞民镌“般若”,便齐李蔡起三峰”。又在诗后注云:“实古今第一,真书石本也”。

  “文殊般若碑”的镌刻年代说法不一,清代孙星衍在《环宇访碑录》中置于北齐末。包慎伯在《艺舟双辑、书论十二绝》中“臆定为西晋人书”。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说:“不坠元魏寒俭之习”。近代孙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会稽赵益甫之谦疑为隋人书,就书论书、予取赵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文殊槃若碑”侧所载“东阳平群”字样,考《魏书.地形志》及《地名大辞典》,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隆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迁瑕丘(兖州),至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457年八月戊戌,侨立阳平郡于平陆城(今汶上),十一年后,既泰始二年(466),十二月为北魏所占领,改称“东阳平郡”,沿仍在平陆,延至北齐废。由此得知此碑应为北魏时期所立。(通讯员 曹林林 郭俊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