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济宁邹城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纪实

2021-06-23 14:21:31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张思凯 张欣欣 马向阳

邹城采煤塌陷地生物链治水项目

  “原本打算去海边拍婚纱照,但现在邹城环境越来越美,山、湖、桥、堤、岛应有尽有,在家门口也能拍出超美意境的婚纱照……”近日,在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里一对正在拍婚纱照的新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邹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近1883万吨。煤炭开采助力邹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大量采煤塌陷地,成为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近年来,邹城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等系列工程,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让昔日“煤城”蝶变为“美城”,绘就了一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共生的绿色画卷。

  治理为先,全力修复“生态伤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开发”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思路,以“谁治理、谁受益”和修复项目建设权、运营权、收益权“打包”确定实施主体等方式,开展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塌陷地地质灾害治理和压煤村庄搬迁等工程,积极引导采煤企业投身塌陷地综合治理。区分浅水、深水和稳沉三类塌陷区开展分类治理,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建立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固氮植物为主,采用“夏—冬”交替、“挺水—浮水—漂浮—沉水”层次错落的立体绿化模式,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和完整的“草—鱼—鸟”水生生物链,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通过造林绿化奖补、土地流转补贴等政策,鼓励承包荒山、荒沟开展集中连片的植树造林,推行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模式,实现“线上”生态廊道多层添绿,“面上”统筹城乡多元覆绿。目前,邹城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9.2万亩。

  发展为要,全力实现“生态价值”。对塌陷程度较轻,满足农业复垦条件的,采取“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技术手段,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格局,累计恢复治理耕地5万亩。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3000万元建设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将昔日的塌陷地打造成具有“珠光宝气”产业特色的珍珠岛。发挥年日照时数高达2600个小时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塌陷地形成的浅滩,投资6亿元建成装机3万千瓦赛维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产值1.3亿元,上缴税收1200万元,走出了一条“光伏+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挖掘生态经济价值,邹城9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实现年经济收益10亿元。

  长效为本,全力擦亮“生态名片”。采取挖深垫浅、岸坡整治、生态复绿等举措,建成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1处,湿地镇村8个,栽植各类乔灌木10万余株,维管植物增至400多种,鸟类由原来的75种增至16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3种,国际濒危鸟类7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纷纷现身,2017年获评“山东最美湿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至此观光。近年来,邹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56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85.2亿元。同时,生态旅游发展带动当地1200余名村民就业,拉动周边特色民宿和餐饮等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每年劳务创收突破5000余万元,昔日的“生态包袱”逐渐成为邹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