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资讯

吴仁宝走后:普通人的华西村

2013-03-22 14:17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3月19日早上气温骤降,当地村名排队悼念老书记,一些村民请假或是趁三班倒的间隙前来悼念

  


  3月19日早上气温骤降,当地村名排队悼念老书记,一些村民请假或是趁三班倒的间隙前来悼念。(蒋迪雯 摄)


  3月20日傍晚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走后第48小时,天气骤冷,灯光寂寥。


  着名的328米龙希国际大酒店和华西金塔,熄灭了平日璀璨的装饰灯,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灯光,静静地在夜空中矗立着。


  仿制颐和园的古典长廊的两侧,此刻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足有上百米长,白天不断播放的哀乐似乎还余音缭绕。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依然有不少人的衣袖上挽着黑纱。


  走进华西金塔的内部,经济渗透到细胞里的那种活力却不曾减弱:旅行团的导游举着小旗,扯着嗓子,带着游客登塔观光;999元一条的华西烟,卖得红火;营业员拿着印有华西村、仁宝商标的衬衫向游客兜售……


  这位被称为 “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吴仁宝,和他曾经带领的共富神话华西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缩影。


  尽管某种程度,吴仁宝和他的家族已经成为华西村的一张名片。然而,这个共同富裕的传奇,以及它所承载的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依然属于普通的3.5万名华西村民们。


  他们的华西梦,又将走向何方?


  一


  紧邻硕大的“天下第一村”招牌的华西597号,一栋洋气的两层欧式别墅,就是张桂英的家。


  老远的,这位64岁的阿姨便已站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昨天上午11点,我们已是她接待的第三批记者,而张桂英却早就习以为常。


  全家5口人,房子的面积420平方米,两只璀璨的水晶灯映照下,欧式真皮沙发更显得气派。这套房子的装修,张桂英家里花了60多万元,而房屋本身的110多万元,是村里从他们家的股金分红账户里扣的,不需要出现金。


  张桂英是地道的华西村村民,经历了华西村房屋变革的5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住瓦房和茅草屋,1968年搬进村里建的平房,1976年首批搬进了新建的楼房,1995年搬进中式别墅,2007年搬进了现在住的欧式别墅。


  她的工作地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华西村,“我早先做过插秧割麦的农活,之后搞过村里的接待,后来在华西村旅行社做导游,退休以后还去做兼职导游”.


  张桂英似乎天然有一种集体主义情怀,她说:“村里叫我干啥就干啥,我永远服从分配。”


  她家里的日历,定格在了老书记去世的3月18日。她有一张合影,是当导游时,陪同一对浙江来的老革命夫妇和老书记一起照的,被她珍藏在一个盒子里;里屋的墙上,张贴着吴仁宝2012年的一段语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超时俱进。


  说起老书记,张桂英的眼圈控制不住地发红,采访当中,她接到一位游客的电话,又掏出了纸巾。她说,最近几天吃饭都不香,总想起老书记每年请村民集体吃饭时,跑到每位村民身边,拍拍肩膀:吃好啊!可他自己,怎么一直住平房,吃那么随便呢……

责任编辑:蒋芳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