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济宁讯 在济宁市中区老年公寓住着187位老人,年龄最大的102岁,这些老年人吃的饱,穿得暖,但最需要的却是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希望家中的亲人能常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
家人来看望,高兴地扭秧歌
3日上午,在济宁市中区老年公寓,今年84岁的李学水走路扭着秧歌,哼着小曲,看到人就热情的打招呼。一个星期前可不是这样,老人家天天坐在角落里沉默寡言。这几天情绪的变化是因为家人到老年公寓来看他了。
李学水搬了个马扎坐在树下乘凉,与周围的人说说笑笑。“他今年84了,无儿无女,在中区老年公寓住了四五年了。”采访中一些老人反映李学水脾气古怪,经常“找人麻烦”。比如看到别人吃菜合,自己也要吃菜合,看到服务员打水,即便自己壶里有水也要服务员再打些来。对于李学水的这些行为,老年公寓办公室主任王淑琴却特别理解。“他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被多关注些,能和他说几句话。”王淑琴说,前段时间老人情绪特别低落,不爱说话,容易发脾气,工作人员给他侄女打电话反映情况后,侄女陪他说了一上午的话,老人家情绪明显好了很多。这几天走路都扭着秧歌,哼着小曲,见谁都笑眯眯的。
与李学水一样,老人都期盼着家人来探望。72岁的苏大娘有严重糖尿病,眼睛已失明。苏大娘一生命运坎坷,四个儿子都是丈夫前妻所生,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因为工作忙,孩子们三四个月才来看她一次。老年公寓的服务员为使老人高兴,就买些老人爱吃的东西送给她,称是她儿子买的,没时间上来看他,把东西让服务员转交给她。每到这时,老人家都很高兴,不仅热情地把东西分给其他老人,还不断地说,“这是我儿子买的,我儿子来看我了,都尝尝。”
“老年公寓有187位老人,年龄最大的102岁,其他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王淑琴说,老人之间谈的很多的话题是今天谁家的孩子来看望了,待了多长时间,基本上不问买了什么东西。老人很容易满足,只要来看看他们,陪他们聊会天就很知足了。
家人不能来,志愿者却常来
在中区老年公寓住的大部分是城区的老年人,但每天都有人看望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老年人的亲戚两三个月来一次,但这里汇聚了很多社会上的爱心。在办公室主任刘德勇的笔记本上,记了厚厚的一沓,上面写着哪些志愿者来看过这些老年人,哪些志愿者与老年人结成了对子。周末或节假日,都有社会上的志愿者到这里献爱心。
夏师傅每隔一个半月就会到老年公寓,为这些老年人修脚;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都为老年人表演节目;济宁医学院的学生半个月会来一次陪老人聊天;公益组织的爱心人士与老年人结成队子,每隔一段时间都到公寓里来看望他们;一位开花店的姑娘,每个月都来给老人送吃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每年暑假和寒假期间都到老年公寓送100多斤鸡蛋,连续四五年的时间了;一位理发师每个月都给老人理发……
“有些老年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来两三次,有的家庭事业都很忙,即使来待的时间也不超过十分钟。”刘德勇说,前段时间,一位老人的孙子在办公室交了生活费就走了,没有上去看看老人,老人知道后哭了整整一上午。一般情况下,公寓工作人员每隔两个月都给老人的家人打个电话,希望有时间过来看看老人,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公寓里共有44位服务员,每位服务员都了解自己所照顾老人的脾气性格和饮食爱好。
“没有时间其实是借口,只要用心总会抽出时间,陪他们聊聊天也不费事,关键是心里有没有。”3日中午,到老年公寓看望老年人的爱心人士李先生说,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照顾,人们关注老年人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希望更多的人能献出一份爱心,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也会面临养老问题,都会有躺在床上不能动的那天。
记者 范少伟 实习生 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