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洋,洪洋。”邵师傅像往常一样在走廊里喊了两声,愣了愣神才想起洪洋已经走了,不可能再应声了。2月22号中午,刚刚加完班的国家电网济宁供电公司变电专工王洪洋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位57岁的老师傅再也没有醒过来。一个月后,王洪洋离开了他亲爱的家人和同事,离开了他热爱的供电事业。
工作一直很忙 他,晕倒前还在谈工作
“我们一起下楼,王老师还有说有笑的,讨论变电工程和设备参数……当时大概是12点50分。”济宁供电公司基建部工作人员李宁清晰地记得2月22号那个忙碌又突然的中午,“新的一年,我们有不少变电工程要开工,王洪洋师傅是我们变电工程管理方面的权威,他担负着五六个工程的管理工作。”回忆起那天上午的情景,李宁告诉记者,他们签了一上午的变压器技术协议书,到了12点30分还没停。想着食堂要关门了,才抓紧去食堂吃饭。
新的变电工程已经开工,有些设备还没有到位,王洪洋告诉同事,他买好了2月25日去沈阳的火车票,准备周一过去催催货。四个人围着一张桌坐下,杜恒发现王汪洋抬了下头好像要说什么,还没来得及说话突然向右侧倒了下去。“我们赶紧过去,王老师晕倒后没有一点反应,身体有些僵直,脸色也变成了紫色。”
李宁拿出手机拨打了120,留下同事杜恒照顾王洪洋,然后到路口等待急救车。“太突然了,打电话时手一直在哆嗦,心里也很担心。”从济医附院到快活林,急救车也就走了两三分钟,但李宁却觉得时间非常漫长,“我们一起把王老师抬上急救车,医生进行急救,王老师还是没有反应,直接被抬进了重症监护室。”
王洪洋的家人来了,越来越多的同事也赶到了医院,他们期盼着王洪洋能起来拍拍身,用惯常的畅快语气说“没事儿了,我们走吧”,但是这一幕没能出现。
人缘一直很好 他,想带好徒弟再退休
和王洪洋做了30年同事,费丽萍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洪洋的洪亮嗓门,“开着门,整个楼层都能听见他的笑声。”但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王洪洋却那么安静,既便如此,王洪洋出现微小的变化,费丽萍和同事们也都时刻关注着。
“他人缘很好,大家知道他昏迷后都非常牵挂,每天都有同事轮流去医院陪着他,有什么消息我们也都能知道。”济宁供电公司基建部主任程冰说,王洪洋昏迷七天后睁开了眼睛,“我们都特别高兴,互相给同事说,盼着他早点好起来。”之后,王洪洋病情出现危急。“3月23号下午,我们都在医院守着,下午5点20分知道他去了,我们抱在一起都哭了。”
费丽萍也常常想,1976年王洪洋进入济宁供电公司工作,从变电站值班员变成变电管理的专家,见到他最多的时候就是往办公室跑,往工地跑。“他技术全面,工作又认真。家人都住在邹城,他在济宁的生活就全是工作。到现在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的,他是年龄最大的。”
“王老师是个很随和的人,看到他总是笑呵呵的,对我们年轻人指点很多。但是在工作上,他非常认真,要求也很严格。”李宁说,王洪洋在1月份跑了3趟南京,每次开工前都会提前和厂家联系设备。
“他的孩子不在身边,看着这些年轻小伙子,他常说‘这就是我的儿子啊’。”费丽萍说,王洪洋也和她说起过退休的事,“明年就58岁了,他想着这两年好好带带徒弟,等自己退休时,年轻人也能够撑起来。”
葬在变电站旁 他,永远没有离开
清明节快到了,费丽萍准备再去和王洪洋的爱人聊聊,虽然聊起来又不免哭一阵,但费丽萍觉得哭出来也能分担一些思念。
“想起王洪洋老师,总感觉很多事情就在眼前,特别是他对变电事业的热爱,我们年轻人都比不上。”李宁告诉记者,去年11月,王洪洋负责的北湖22万千伏的变电工程要迎接检查,王洪洋晚上出差回来就去了工地,第二天一早又开着自己的车,带上电脑和打印机在工地上住了两天。“遇上投产送电的关键时刻,他更是一步不离。去年鱼台金威变电站送电,他从下午6点一直工作到次日上午10点,整个工程也比计划提前完成了31天。”
“他把生活全都放在了工作上,甚至想不起来他不工作的时候都做了什么。”费丽萍说,王洪洋的家人也明白王洪洋对变电事业的热爱,在他离开之后,将他安身在变电站旁。
“邹城八里变电站,那是他最早工作过的地方,他下葬的地方就在八里变电站北侧的朱山公墓。”3月25日,费丽萍和50多位同事都去送别王洪洋。登上朱山顶,站在王洪洋安葬的地方,就看到的就是八里变电站,“大家都说他又来变电站值班了,一辈子也不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