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6月16日讯(见习记者 金伟) 16日是父亲节,尽管恰逢星期天,但主动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的市民并不多。当日,记者在市中区观音阁敬老院呆了两个多小时,但只有三四位市民来探望老人。
16日上午8点,记者在观音阁敬老院看到,老人们已经起床,有的在院子里散步,有的在宿舍中休息。
“今天是父亲节,我们这一辈还不兴这个。”听说是父亲节,一位王姓的大爷笑呵呵地说。听完记者的解释后,他和一位丁姓的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都80多岁了,刚来敬老院两个多月,儿女们交了费用,这里的吃喝不用愁。
平时儿女们多久回看望一次?王大爷说:“儿女们工作都忙,有时候两三天来看一次,有时候四五天一次。”坐在旁边的丁大爷很羡慕王大爷,“自己的儿女住得比较分散,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海南,平时很少见他们。”丁大爷说。
说话间,附近一位老太太的几个子女陆续来看望她。老太太被一家人包围着,笑得非常开心。看到这样的场景,丁大爷更加惆怅了。
市中区观音阁敬老院院长时迎珍介绍,敬老院里住着120多位老人,90%的老人都有子女。他们一般都是子女交钱之后,把老人送到这里照料。
“有的老人的子女天天来,也有的一个月才来看望一次老人。来了之后,有的呆半小时左右,长的有呆半天的。”时迎珍告诉记者,子女们来看望老人的频率差别很大。其实这些老人希望子女们能多陪陪他们。
记者在敬老院呆到10点40分,这期间仅有三四位子女来看望老人,其他的大部分老人都独自在宿舍里闲坐着。
时迎珍介绍,那位丁姓的老人,有一次他孙子来院里交生活费,交完没和他说话就走了,老人哭了很久。
“其实,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家人的关怀,只是老人们说不出口。” 时迎珍深情地说。
子女调查>> 父亲,想说“爱你”口难开
已经参加工作两年的黄先生告诉记者,他知道今天是父亲节,但自己并没有给父亲打电话或发个短信。
“感觉这事有点矫情,自己不好意思说出口。”黄先生说,身边的朋友就是往家里打电话,也是说点别的话题,直接对父亲说‘爱’这个字,实在上有点说不出来。他觉得,在生活中有时候很难向父母表达关爱。
大四女生李萌辉大方地给父亲发了一条“其实心里爱你,父亲节每天都过。”的短信。她父亲回复的短信上写着“你过的开心才是我最大的牵挂。”
她说,自己的父亲很少说这样的话,只有喝醉了的时候偶尔会说。
当看到父亲回复的短信时,她热泪盈眶。
专家观点>> 朋友,别吝啬您的精神慰藉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牛盾说,子女们的精神慰藉在老人的生活中作用最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当前,很多老人容易产生孤独郁闷等症状,主要原因是随着当前的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压力大,导致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减少。当前子女们对老人物质方面的关注较多,但是对老人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很少,有的子女很难和老人进行精神方面上的坦白交流。当前通讯手段发达,子女们主要通过电话、短信向老人问候,对通讯工具的依赖造成了老人亲情关怀的缺失。此外,老人和子女的代沟也使得父母子女间缺少共同话题。
牛盾说,缺少人际关系的维持尤其是亲情的慰藉,老人会产生失眠、抑郁的状况,严重的甚至还会有自杀的念头。
老人们需要情感的宣泄,他们需要伙伴、家人进行情感交流,而家人在老人的身体、心理健康中起到的则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了这些就会导致老人的情感缺失,他们面对生活时就会产生困惑、厌烦。
牛盾建议,对老人们来说,子女能常到身边、经常到场,这对老人们老说是最大的慰藉。
本报见习记者 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