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车闻 > 舆论快报

樊大彧:免税能否让新能源车进入普及期

2014-07-12 17:36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坚定汽车业发展新能源产品的信心,提高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但要进一步打开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的发展空间,则必须尽快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才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必备前提。

    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坚定汽车业发展新能源产品的信心,提高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但要进一步打开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的发展空间,则必须尽快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才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必备前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免征新能源车车辆购置税,不仅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政策信号,也是减轻普通消费者负担的有效举措。新能源汽车成本较高导致售价也高,再加上购置税,加重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负担。购置税作为价外税,约为一辆汽车价格的10%,目前消费者购买市场售价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需要在车价以外缴纳约1.7万元的购置税。免征车辆购置税无疑将使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大增。另外,此次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时间跨度超过3年,这将稳定市场预期,对新能源汽车产销会产生持续的良性刺激。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各类政策呵护下,已经初具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7万辆,销售2.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双双井喷。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这种“爆发式”增长离不开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植。我国于2009年开始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截至2013年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共只有7万辆,与2015年保有量达到50万辆的目标相距甚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催生出的政策力度也是强大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买新能源车不用摇号,许多省市也逐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放开对外地车企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正是多种利好政策的叠加,促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一路走高。

  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刺激下发展迅速,但相比我国汽车市场超过1100万辆的总销量,目前占比还不足0.2%。新能源汽车想要缩小与传统汽车的“差距”,离不开包括免征车辆购置税等财税优惠措施。但对我国而言,充电设施才是限制新能源车发展的最大障碍。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难以普及的核心因素在于新能源动力等产业瓶颈,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其完善与推广将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全面普及。目前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对充电桩配套建设已经加快步伐,当地政府已推出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计划。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石油、电力以及其他社会企业对于充电站建设的热情逐渐高涨。但由于相关充电设施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出台,因此设施的兼容性和可靠性,都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隐患,由此可能造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也令人担忧。

  免征购置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是个重要利好,但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因素还有很多。技术开发、充电设施的建设、相关行业标准的及时出台,以及产业布局的合理引导等,都是事关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新能源车可以大量减少尾气排放,有助于缓解雾霾等污染问题,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助于我国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坚定汽车业发展新能源产品的信心,提高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但要进一步打开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的发展空间,则必须尽快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才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必备前提。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14-07/11/c_126739379.htm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周忠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