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王卫东办了18年的职业教育。环顾合肥目前的民办中职学校,办学超过10年的,已为数不多。
22岁那年起,这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年轻人就坚信,职业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尤其是家贫的农村学生。
为此,大学毕业刚两年,他就带着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情结,踏上了职业教育这条“不归路”。从当初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四处“打游击”,赁屋上课,到今天拥有了占地130多亩、20000多平方米建筑,并且属于自己的校园,个中的辛酸苦辣,他体会很深。
早在10年前,就有身边的人不断地作出善意的提醒,“为什么不去办普高,只要升学率高,就不愁生源。”现在,王卫东所在的安徽省肥东县的民办普高非常红火,在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上完全可以和公办学校相“匹敌”。
但是,对于这样的建言,固执的王卫东总是置之不理,他甚至感到,“如果自己放弃了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耻辱。”
可是不久前,王卫东似乎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在自己的校园里又创办了一所新的普通高中——合肥艺术中学。
“难道他真的扛不住了?”面对外界的质疑,不惑之年的他解释道,“这不是放弃,而是突围,还是为了回到职业教育”。
“办学18年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在哪里,将要去哪里。”王卫东坚定地说。
曾经是生源大战的旁观者
王卫东创办的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没有“招生办”,一度让很多职教界的人“摸不清头脑”。
众所周知,对于民办中职学校的发展来说,生源压倒一切。华夏旅游学校一直拥有稳定的生源,这归因于学校创办之初就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把职业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1997年,王卫东从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随后分配到旅游企业工作。没隔两年,他就下海创办学校。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旅游业和职业教育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在连续两年的招生过程中,王卫东发现,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还有很多学生初中之后就辍学了,他们与职业教育失之交臂。
“其实,一桌菜,就是添副碗筷的事情。”王卫东决定,采取“添人不添班”的方式,把各个班级空缺的数十个座位留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减免其学杂费。“其实这样做,办学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这项“福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被充实进学校的教室,这时,王卫东开始酝酿更大胆的计划,“能不能把免费的范围扩大到全校”,前提是,得有人愿意为学费埋单。
2002年,王卫东试着和一些旅游酒店进行谈判,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双方达成协议: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上课,第二年在企业实习,第三年回到学校回炉提高。用人单位只需把学生第二年实习的劳动报酬返还给学校,而学生不必支付任何学费。此后,有6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加入进来。
据他分析,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都划算:企业提前为签订的学生交费,从而解决了招工问题;学生免除了学费,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上岗;学校的好处是,在第二年就可以收回培养一届学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而这一点,对民办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只有真正在企业实习一年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这个专业,如果不适合,回来之后还来得及调整专业。”
直到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才发出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作为“率先吃螃蟹”的人,王卫东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有了政策上的依据。那一天,他逢人就说,“这个政策好像就是为我们定的。”
谁都难逃“生源困境”的普遍现实
不过,没有一劳永逸的办学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人口不断缩减,农村学龄人口也在不断下降,贫困生数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上各地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无形中对华夏旅游学校原有的招生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是不是也要走上‘抢生源’的老路上去?”王卫东无法在办公室里做到超然物外,内心变得纠结起来。
去年起,华夏旅游学校开始向省内各地派出招生小组,进行招生宣传。然而,在招生市场上,他们必须面对的尴尬现实是,“每个学生后面都是一大堆人在盯着,有的是招生“代理”,有的是学生的初中班主任,有些人甚至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在农村作宣传。”
一位安徽教育界人士向记者透露,学校能不能招到生源,不是靠教学质量,而是在于这个学校“讲不讲诚信”——招生“代理”或初中班主任能否拿到中职院校承诺的“人头费”,这已经成了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他感慨道,“如果这次失信了,今后学校连门都不让你进,你根本作不了宣传。”
“招一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支付1500元甚至3000元的费用,几乎要达到一年的学费。”据他分析,这些学校为招生付出了过高的成本,往往招得越多,负担越重,学校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生源大战”中,公办中职学校同样也不示弱,“比如,很多县里的职教中心校长兼任县教育局副局长,为的就是通过行政的力量,确保该校的生源。”
面对“生源大战”,如今的王卫东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在学校生存压力下,他没有充分的选择权,但他心里清楚,“市场规律被无限放大,教育规律不受重视,中职学校在招生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还有心思考虑其他问题吗?”
为此,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一定要招真正想来、适合上职校的孩子,让他们上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否则就是昧着良心忽悠人。”
“‘抓壮丁式’的招生,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必将导致生源大量流失。”他分析道,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来自农村的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根本就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在强大的招生宣传面前,往往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一旦学生入校后,发现专业不适合,为时已晚,进而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由此作出负面评价。“一传十,十传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招生越来越难。”
上职高还是参加高考,让孩子多一次选择
为此,王卫东希望,招生之前,能给家长、学生的需求作一个清晰的定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意愿。”
前不久,华夏旅游学校在安徽亳州举办了一场面向学生家长的“定位辅导课”,当场便有50位家长为孩子预报名。接下来,该校计划和全省各地中学建立联系,以“送定位课上门”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认识职业教育,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
“也就是一节60分钟的课,对家长和学生都有好处,但就是这样的培训,很多地方一直没有人去做。”王卫东有些无奈地说。
“我们只能用教育的手段,解决教育的问题。”在王卫东看来,这样的培训是当前教育缺失的内容,只有让家长学生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消除信息的鸿沟,才能解决当前“就业旺,招生冷”的问题。
“花钱招生的路子,迟早要走不通。”在他看来,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今天还使用“人盯人”的战术进行招生,实在是有违时代的潮流。日前,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尝试——搭建大数据平台,通过网络展示,与目标客户直接对接,“灭掉中间商”,进行精确营销。
“最根本的,是要重构家长、学生对职教的认识。”在王卫东看来,之所以创办普通高中,就是为了架起一座桥梁,把更多的学生吸引过来,从而让他们接触职高、认识职高,最终选择职高。
“农村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加上普通高中扩招,他们往往会随大流选择普高;城市家长要面子,认为孩子读职校,面子上挂不住。”王卫东时常发现,那些成绩后进却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因为没上职校失去了一次“重新翻盘”的机会。
过去招生中,一听说是职业学校,没有普高,很多家长都不感冒,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这让矢志职业教育的王卫东无奈之极。
“作为学校,必须肩负起引导的使命,现在我们提供菜单式教育,这里即可以上职高,拿到五年制大专学历,也可以上普高,参加高考。”据王卫东介绍,学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客观的建议,学生可以重新定位和调整,在普高与职高间作出明确的选择。“现在,很少有公办学校可以做到,不过民办教育的优势就是体制灵活。”
“更重要的是,对于处在未成年状态的学生来说,这等于给他们一个纠错的机会。”他表示,“我们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消除普高与职高的界限,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来源:http://zqb.cyol.com/html/2014-07/28/nw.D110000zgqnb_20140728_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