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味在咸酸之外(年度推荐)
《烈日灼心》——味在咸酸之外
罪案片一向是类型片中比较容易引人注意的一种,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无论是火爆的警匪奔逐,还是设置破案悬念,观众们似乎都已经司空见惯。因此,《烈日灼心》选择以文艺片的质感来呈现罪案故事,还是能让人心有所感。
冲动犯下人命大案的三个逃犯,潜藏在人群中,以新的身份过上新的生活。一个成了恪尽职守的协警,一个是见义勇为的出租车司机,还有一个成了渔民,他们一起抚育着一个孤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但宿命终究是宿命,潜藏时的平静生活,将要暴露时的紧张对峙,构成了令观众不断探究追问的张力。
影片的主体被放置在潜藏多年后即将暴露的时段。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视角、场景的转换,三个逃犯多年潜藏的生活、他们与孤儿之间的特殊感情、与办案警官之间的纠葛彼此交错,主要演员的表演能力借此得以展现,镜头语言与背后若隐若现的人性主题勾连起来,使这部影片超越了单纯的犯罪破案层面,多的是在罪恶与救赎之间的抉择。
创作者显然有心摆脱这一类型片的惯常表现方式,从视觉风格到故事编排、演员调配与表演上,都颇具匠心,叙事脉络尽管看起来庞杂,却有条不紊。(虞金星)
《大圣归来》——诚意树立标杆
《大圣归来》是一部足够有趣、足够优秀、对得起观众的90分钟的动画电影,情节完整,制作精良,当得起“全年龄段动画”的名号。
主创团队对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邂逅的故事段落加以改编,呈现了一出不一样的西游故事。其过人之处便是“诚意”:在技术有限、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制作方用细节上的雕琢来丰富这部片子,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场景搭建、每一处镜头调度、每一个人物细节上,都看得出制作团队设计编排上的用心;正是这份用心的“诚意”,使得影片具有了中国动画电影少有的高完成度,调动起全年龄段观众的情绪。其结果是,在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连年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动画电影这一领域终于出现了能与电影市场体量相称的作品。
《大圣归来》的出现回答了关于中国动画电影的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能不能拍出来”,二是“拍出来了市场能不能接受”。尤其是当这部作品缺乏前期宣传、以“黑马”姿态出现的时候,这样的“标杆”便更显弥足珍贵。《大圣归来》对于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激励与示范意义,或许更在影片本身之上。(马 涌)
《刺客聂隐娘》——水下惊涛骇浪
《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的八年磨一剑,是一部延续其电影美学又颇有实验性的作品。该片以唐传奇《聂隐娘》为故事内核,将叙事上的极简与美学上的繁复推向了极致。
《刺客聂隐娘》讲述了聂隐娘下山行刺却屡屡不得的故事,依然指向侯孝贤所有电影的母题——人的孤独。侯孝贤将剧本建立在历史考据与田野调查基础上,他关于唐朝的一切想象,皆建立在建筑装饰、日常用度、家庭结构、藩镇制度、兵器制造甚至晨钟暮鼓这样的历史细节之上。在武侠已经成为一种炫技、注重剧情推演的电影类型之背景下,侯孝贤以写实完成了反武侠的类型改写。
这部电影的实验性同样突出。他以黑白影像作电影的序,绝大部分画幅采用老电影常用的1:1.41,回忆的部分用16毫米bolex摄影机拍摄,追求聚焦的颗粒感,意图取代他的标志性长镜头。44万英尺胶片锤炼出来的画面,高度凝练的文言台词,都是这部电影的态度。《刺客聂隐娘》犹如一座冰山,故事只是冰山的十分之一。最有味道的,便是水面之下影影绰绰的山体。侯孝贤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影像隐藏的暗流,表面看起来平淡至极,但一点一点堆积起来,底层便有了惊涛骇浪。(任姗姗)
《狼图腾》——生动蕴藏哲思
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中对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交融的叙写一以贯之。
知青陈阵与小狼之间的温情令观者动容,然而,草原狼终究不能靠人的喂养和呵护成长,驰骋和猎杀才是它的天性,影片结尾,小狼被放回草原,是人类对草原“大命”——生态平衡规律的依循和尊重。草原的“外来户”由于短视,偷走狼群围困在大雪湖的黄羊,计划把草原开垦成农田,不计后果地掏狼崽、围捕狼群,一次又一次打破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使草原生物的生存、牧民的生产陷入危机。影片对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给不断付出代价的人类以有力的提醒。
《狼图腾》的制作精良尤为人们称道,片中雪夜狼群围困军马、冰湖死马、狼群袭击羊圈等场景惊心动魄,令观者叫绝。这都源于制作班底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决心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有扎实原著打底,再有知名“动物片”导演让—雅克·阿诺挂帅,片中的重要角色“狼”则是由驯狼师花费3年时间专门培训出来的“动物演员”,影片总素材时长超过2000小时,每一环节的刻苦磨练成就了商业成绩与美学水准俱佳的口碑之作。(张珊珊)
《喜马拉雅天梯》——捕捉深度真实
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把焦点放在一位在登山学校经过4年训练、首次带领客户登顶珠峰的青年向导加布身上。标志着人类冒险探索精神的登山壮举在片中被呈现为日常职业活动。登顶前夜,加布在帐篷里自拍刷微信圈;登顶本该是全片动作和情绪的最高潮,等来的却是向导吩咐赶紧拍照、马上下撤。在西藏正被无数的文艺青年和都市白领视作灵魂归属和心灵牧场的时代背景下,《天梯》以质朴平实的影像和拒绝迎合的姿态达成了一次文化上的“祛魅”。
然而,喜马拉雅诗意而华美,恍若仙境般的星空、夜色里仿佛宫殿的营帐灯火、缥缈悠忽的飞屑流雪、积久不化的延绵冰川、威严肃穆的清冽寒色,大自然在《天梯》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美,而是被赋予了某种不可冒犯的神性,这是对曾被我们踩在脚下的神山的“复魅”。
长达4年的拍摄制作周期,固然是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的艰苦险恶,但也给创作者们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去捕捉可见的行为背后潜藏的文化与道德悖论,实现了文化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更大价值。这是《天梯》创作者们力图呈现的更为深入的真实:指向人性与心灵,投射社会和时代。(虞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