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职业吸引更多年轻人 90后开始给“90后”养老

2023-04-17 13:45:2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我有一个毕业生曾在北京一家较大的养老公司就职,平台非常不错。但常年连续每天工作8到12个小时,护理在床上、轮椅上的老人,还要经常加班做项目文案,他30多岁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劳动强度大,加上薪酬和职业发展不理想,后来他无奈转行了。”日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学院教研室主任屈冠银教授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跟踪调查显示,北京市相关专业大学生从养老行业流失,主要发生在毕业三年内,一线生活照护岗位流失率在70%左右,主要转到了养老机构其他非照护岗位,或干脆离开了养老行业。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服务人才越来越短缺。在近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加了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类型。越来越多年轻的90后开始给老年“90后”养老。这些养老新职业的增加和出现,对于“青春养老人”的吸引力如何?是否有助于改变养老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

  “做养老照护最难跨过的是心理上的坎儿”

  1999年出生的瑞大成,是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当初考大学他选择养老专业,家里的爷爷奶奶都站出来反对。爷爷说:“在家里你都没给我洗过澡,能去养老院给人家洗澡?”瑞大成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的几个发小都选择出国学习,所学的专业有音乐、酿酒等,听说他学了养老专业,一个发小调侃他说:“你准备上养老院养老去了?”

  由于服务热情细致,瑞大成在养老机构做健康照护师很受老人们的欢迎。一位卧床的老人,点名让瑞大成提供服务。在他看来,“被需要让我感觉很幸福,养老是一种有温度的服务,是需要人情味儿的。在老人心目中,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照护师与护工还是有所不同的。”

  瑞大成清楚地记得,他实习时第一次处理卧床老人的大小便,直接冲到厕所呕吐起来。“做养老照护最难过的是心理上的坎儿。”那两天,瑞大成一想到那个场景和气味,就吃不下饭。后来,他看到一位护理员阿姨在处理完老人的大便后,到了中午饭点儿,又拿着饭盒很自然地陪在老人床头吃饭。他的心结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突然明白,照护长辈的吃喝拉撒,就是我们工作的正常内容。”

  瑞大成曾服务过的一位老人,有一天在午睡中突然去世了。他心里难过了很久。他说:“能在长辈最后的人生阶段为他们提供服务,让他们安详去世,是在做善事。我的理想是自己开一家养老机构,在农村有很多老人很孤独,我希望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瑞大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养老机构做了一年半照护师,又转岗到一线做了销售专员。瑞大成说,他转岗的最根本原因是工资太少,别的岗位工资能到七八千元,和业绩挂钩,而在一线照护老人,干的活儿很辛苦,拿到手的工资却只有四五千元。

  他告诉记者,同届的50个毕业生,最终选择干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有30个左右。在养老护理一线做健康照护的,还不到10人。

  为了留住像瑞大成这样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2020年《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办法》明确规定,对于进入北京市养老机构的部分毕业生,本科及以上最高奖励6万元,并向一线养老护理员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把更多年轻人留在养老一线,奖金、补贴对吸引年轻的养老人才有很大激励作用。”瑞大成说。

  “年轻人如果不热爱这一行,很难留住”

  可依助浴的创始人李民花是一名“助浴师”。不久前,她和她的助浴团队为纪录片《国家记忆》里的抗战老兵董跃先老先生,提供了一次助浴服务。董跃先今年已经102岁高龄,身上还有3处子弹留下的伤疤。他目前瘫痪在床,行动不便。“老人令我们助浴团队肃然起敬。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老人的感谢,以及家属的夸赞,我心里激动不已,动力满满。”李民花说。

  李民花告诉记者,她的助浴团队是一个年轻的组合。团队中有8名助浴师,除了一位老师是1978年出生、中专学历以外,其他人都是年轻人,学历都在本科以上。

  39岁的唐博,从小由姥姥姥爷带大,喜欢和老人打交道。在成为助浴师之前,身高1米92的唐博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名地勤,国有企业编制,收入不低。“我就是喜欢助老这一行,每次服务都感到内心得到了滋养,觉得很有价值。”唐博表示。

  “年轻人如果不热爱这一行,很难留住。如果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服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唐博说,“我是北京人,一些北京老人一听到我的口音,就感到特亲切,服务的过程中配合度也比较高。”

  李民花告诉记者,目前她使用的核心助浴设备是进口的,包括充气浴槽和先进的给水、排水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还配备了几十件辅助物品,这样才能完成一次助浴服务全流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助浴师,不是会“搓澡”就可以的,要对老年人有足够的包容心与耐心,同时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技能与素养。

  “我团队中有几位是从互联网‘大厂’出来的,她们也都从基础的助浴师做起,同时在帮公司做线上线下的运营系统的搭建,希望提高运营效率,我的助浴事业离不开这群青春养老人。”李民花说。

  “目前,老人助浴的服务很受欢迎,但还没有产生比较多的盈利。服务老年人,情怀是根基,但情怀之上,如果不能搭建起健康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就会失去商业价值。”公司创办两年多时间,李民花和同事走访了北京数十家社区、养老机构,以及上千家社区养老驿站,希望通过推荐导流拿到更多的订单,“我们的助浴服务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同时商业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也非常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质青年加入进来,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新职业为“青春养老人”提供更多选择

  近日,来自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还很突出,养老护理员待遇保障水平低、流失率高等问题亟待破解。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我国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推动跨行业人才流动、拓宽养老人才来源渠道。

  屈冠银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职院校对养老人才的培养所面向的岗位群,除了基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为主的老年照护岗位群和活动组织与策划为主的社会工作岗位群外,近年还增加了养老机构管理类岗位群,其中包括了前台接待、老年人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养老规划咨询等,此外还有智慧适老化环境设计、康复辅助器具适配与销售等。这些岗位群,为毕业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据了解,北京目前有包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内的约7所职业学校开展了养老相关专业,在校人数600名左右,有几所学校的招生情况并不太乐观。

  屈冠银指出,养老新职业得到国家认可,并推出相应的职业鉴定标准,让养老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有了依据和规范,增加了职业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养老相关职业进入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更加“名正言顺”,有利于吸引更多“青春养老人”进入养老行业,从而促进社会就业。

  “年轻人离开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专业化程度低、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职业发展存在瓶颈等。”屈冠银指出,年轻人的加入能改变人们对于养老行业的看法,但根本改观,还需要养老行业年轻人收入待遇的提高、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大量应用,以及我们对所谓“伺候人”的重新理解。

  “‘伺候’是个中性词,本质是服务。其实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生活。‘伺候人’不丢人。尤其养老行业的‘伺候人’是基于人格平等为老人服务,弘扬了社会美德,体现了人生价值,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屈冠银说,养老行业从业者要有“三老三心”的品质,即:尊老、孝老、爱老,做到有爱心、能细心、有责任心。对于老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去陪伴和关爱。这项工作的本质是让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因此,从业者在照护技术、医疗技术和心理方面,都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教授指出,养老护理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一项来自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养老服务业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不到20%,接近80%的人员学历是高中以下。目前,高校里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进行,推出的新职业对于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某种意义上比职业技术更重要。

  “养老行业看似谁干都可以,但要干得专业,让老人更有幸福感,却是有门槛的。需要学习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管理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更多‘青春养老人’的加入。”屈冠银说,“年轻人只要坚守得住,不断努力,都会有不错的发展。我们学校自2010年开办养老专业以来,每个班都有七八名同学成了老年人能力评估、辅具适配技师或健康护理主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初审编辑:李慧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