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慧
责任编辑:马震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本校2023年的高招政策与自身亮点,为即将到来的招生季预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放眼全国,多所高校在近一段时间公布高招政策,并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发现,“新”依旧是今年高招的关键词。为迎合新的国家发展趋势,多所高校纷纷出台切合自身情况的新招生政策与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在转专业限制、深造条件、培养模式设置等方面作出调整,为考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聚焦国家发展,多高校新增专业
大数据、人工智能、行星科学……在今年不少高校的招生方案中,一些契合科技发展的新专业十分吸睛。
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今年新增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等6个专业。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皓表示,“新增6个招生专业均为当前热度高、行业领域优势明显、我校开设基础扎实的专业。”除此之外,该校还新增4个双学士学位招生项目,入学时将面向对应大类学生选拔,学生毕业后获得双学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梳理对比不少高校新增的专业后发现:这些专业多是当下热度高、行业领域优势明显、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的专业。比如,北京邮电大学新开设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直指高速通信集成电路与光子芯片的设计与研发工程,切合国家重大战略;北京林业大学新增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为2022年首次获教育部批准的专业。该专业旨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聚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太原理工大学新增6个专业与当下热门行业相关:物理学、化学、生态学、能源互联网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表演专业。
“创新”也是新增专业所共有的特征之一。
例如,南京大学今年新增“行星科学专业”。据了解,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天文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该专业实行小班教学,导师制,培养具有高素质、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和国际化特征的行星科学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在2023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采矿工程两个专业,顺应当下新兴起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在西安交通大学,今年该校新增了医工学和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曹良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医工学针对未来人类生命健康需求及对医疗设备研发的需求而设置,依托该校强势的理工科专业,支撑未来新医学设备的研发和新治疗方案的研究。我国在国际经贸中面对纠纷、法律事务时,将需要大量国际法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整合了学校在国际法方面的优势资源,创办了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就业需求量将会很大。
强化专业特色,“跨界”办学模式受关注
由于高校各自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不少高校均依据自身优势学科或专业,设立新的人才培养项目,并对项目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
比如,北京化工大学设置宏德书院,聚焦工程学科、化学学科、法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在全国范围内共招生180人。书院推行以院士为主体的导师制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此外,多所高校也强调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推出了7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后,今年又成功获批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强调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贴合国家对涉外高端语言人才的需求。
不仅跨学科成为新趋势,跨校、跨国培养也成为一些高校培养国际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例如与中国政法大学的“英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与传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中央财经大学的“英语+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北京理工大学的“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此外,该校鼓励学生在第3-8学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自主辅修,学生按辅修要求修满学分即可拿到北外颁发的对应专业的辅修证书。
“南京大学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2022年,南京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设立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简称‘南赫学院’。”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浩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的最高学府,也是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全球顶级高校。两校将融合优势,打造前沿引领、多学科交叉的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服务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与地区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自2022年起新增办学地点设在海南校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大类,该专业大类包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学校A+学科对应的专业。其间有到成都校本部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申请3+2、4+1等海外联合培养模式。师资主要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的优秀老师进行授课。毕业时颁发电子科技大学双证,同时还能获得格拉斯哥大学的学位证书。
助力学生成长,多所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学校后,想转专业怎么办?学成之后,是就业还是读研……面对这些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不少高校都在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生深造的问题,不仅是学生关注的大事,也考验着高校选才育人的能力。近年来,不少高校推出本硕博贯通培养、直博等人才培养项目,让真正有志于从事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同学在学校的支持下得到快速成长。
北京邮电大学2022年设立未来学院,开设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元班”,集聚学校最具优势特色专业,按计算机类(元班)、电子信息类(元班)两个大类招生。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陈伟表示,“元班”采用“特殊政策护航+优质资源倾斜+顶尖师资汇聚+卓越实践支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采用弹性化“长学制”,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完成实验班本科阶段学业综合评价要求的学生,均可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关键基础软件等国家急需人才领域的学科或方向范围内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优先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
同样,湖南大学也开设了人文科学试验班与理科试验班,今年起面向全国招生。两个试验班采用全程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选聘一位责任心强、学术造诣深厚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学者为学业导师,选择分流专业后增配一位专业导师。试验班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达到学校推免基本条件的试验班学生,可进入硕士阶段或直博学习,研究生推免不受指标限制。为学生了解世界学术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对于转专业等学生关心的实在问题,一些高校放低门槛,增加转专业机会,提高考生在选择院校或专业时的容错率。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该学校提出“0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在本科四年期间为考生提供3次转专业机会,分别位于大一第二学期初、大二第一学期初、大二第二学期初,给予考生较为充分的调整空间。北京交通大学则根据往年数据指出,转专业成功率在50%-70%左右。
针对不同省区的不同高考模式,高校也作出了相对应的调整。比如,北京交通大学承诺平行志愿提档不退档,针对高考3+3省区提出“报三保一”的政策,针对高考3+1+2的省区提出“报六保一”政策,优先在考生填报的专业中进行选择,减少考生被调剂至未报专业的可能。
近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一直是高考招生领域的热门话题,有关专家分析指出,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抓手,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全面回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轨道上来。”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我们身处一个科学技术快速迭代,融合发展的时期,一些传统行业消失,一批新行业产生,或者与信息技术等结合,催生出大量新业态,对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面对和回应。”
不久前,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陈志文认为,要做好学科专业设置改革,高校需要准确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抓手,最后还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专业名字的变动上。“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一些盲目赶时髦的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社会上热衷什么就设置什么,罔顾科学性与自身定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王浩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初审编辑:李慧
责任编辑:马震
5月28日16时,济宁市气象台发布最新天气周报,预计本周济宁市以多云天气为主,5月29~30日大部地区有小雨,6月4日多云转阴有小雨。[详细]
5月28日,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致山东省2023年度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济宁考区考生的一封信》,全文如下。[详细]
5月27日,大众网记者从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经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初步审核,梁山春园景区拟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详细]
5月27日,大众网记者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山东省人社厅开发建设了山东省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于2023年5月29日上线试运行。[详细]
休憩放松、锻炼身体、赏花游乐、搭帐篷露营……初夏时节,在济宁市街头漫步,不经意间就能和“绿意”撞个满怀。藏匿于济宁大街小巷的城市公园,一步一景、一园一特色。触手可及的家门口游园绿地、抬脚可入的休闲空间,不仅悄然间绘出了一幅幅靓丽的生态画卷,更是装满[详细]
5月26日,大众网记者从济宁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济宁市无偿献血荣誉证开始申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