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场馆释放更多活力

2023-05-15 09:42:2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洋 王亮

  初夏时节,走进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体中心,处处可见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身影:篮球场边喝彩声不断,羽毛球场上比赛激烈,岩壁上的孩子们身姿矫健……经过全方位升级改造,西湖区文体中心以更加齐全的设施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运动健身。

  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公布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名单,包括西湖区文体中心在内的33家单位上榜。这些场馆为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硬件设施完善、开放服务提升、运营品牌能力塑造4个方面形成了好经验和好做法。公共体育场馆不断提升开放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带动更多人养成运动习惯,享受健康与快乐,助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

  如何提升利用率?

  注重赛后利用、配套便民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健身去哪儿?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突破口。《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场馆的利用率,兼顾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解题思路。

  以往,大型体育场馆存在赛后利用率不高、群众满意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不仅通过服务大型赛事打响招牌,更注重服务全民健身、集聚更多人气。2021—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西、宁夏开展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这次发布的33个典型案例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竞赛场馆之一,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在改造之初就制定了完备的赛后利用方案,推动亚运成果全民共享。此外,场馆还增设了儿童游乐区、彩虹环道等2万多平方米的健身休闲空间,收获群众好评。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围绕大众需求,将户外区域打造成健康主题公园,增设广场舞、健身气功等多处健身点,并提供配套便民设施,有效解决了场馆资源闲置问题。

  “体育场馆需要营造更便捷的运动健身环境,建立更灵活的管理机制。还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将场馆打造成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的大本营,才能吸引更广泛的健身群体,形成良性循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表示。

  近年来,《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等文件出台,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就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经过积极探索,江苏省江阴市体育中心既做到“时长达标”,又实现“质量提升”。所有健身场所室外基本免费、室内低收费开放,各类收费项目以低于周边场馆50%以上的价格全年对外开放,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得实实在在。

  如何实现高效运转?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落实全龄友好理念

  随着各地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多,对场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杭州市民田先生向记者展示自己常用的“浙里健身”手机应用平台,平台将浙江省100多家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全民健身地图”,场地查找、预订、导航等功能一键完成,在社交媒体上“晒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建设智慧场馆,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利,也大大降低了场馆的人工服务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为安全运营加固基石。”浙江黄龙呼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萍表示。

  类似的运营管理机制创新之举还有很多,此次入选典型案例的体育场馆大多采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政府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履行监管责任、督导公共体育场馆在收费定价等方面体现公益性,给群众带来更好的运动体验。

  上海市宝山体育中心占地面积超7万平方米,主要管理团队仅10人。场馆如何实现高效运转?复合型运营模式是关键——重要资源自主经营,商业价值较大的区域出租经营,符合发展趋势但尚不成熟的新型项目场馆则采用合作经营模式。据介绍,场馆年均接待市民350万人次,实现了自负盈亏、略有盈余的目标。

  深化体教融合,落实全龄友好理念,成为不少场馆提升开放服务水平的新途径。黑龙江省大庆市游泳馆与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游泳项目普及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年均公益培训青少年3500余人次;江苏省江阴市体育中心精心打造“运动健康之家”,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器械运动、团体课程等一站式运动健康服务,广受欢迎。

  如何提高知名度?

  培育赛事品牌、推动体旅融合、引入特色项目

  如何提高场馆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少场馆在“以体为主、以赛育馆”方面下足了功夫。山东省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引进国际泳联游泳世界杯、ATP(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网球公开赛等高端赛事,承接中超、中职篮等职业联赛的球队主场赛事,同时整合资源,打造济南业余篮球联赛等本土赛事活动,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场馆的“自我造血”能力。

  辽宁省沈阳“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场地资源,悉心培育自有赛事品牌“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赛事从2015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多届,累计吸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60支球队、1.3万名球员参赛。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国内群众冰雪运动快速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吉林省延吉市人民体育场增设冰雪运动项目,建成一条速度滑冰赛道、两条短道速滑赛道,并推出多项冰雪娱乐体验项目,成为当地群众体验冰雪激情的好去处。此外,场馆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体育和旅游产业相融合,近年来客流不断走高,冰雪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新方向。

  场馆运营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运营方因地制宜找出路、想办法。杭州市西湖区文体中心除了传统体育项目外,还引入攀岩、滑板、冲浪等潮流体育运动,深受年轻人喜爱;广西贺州体育馆多次举办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龙狮、投绣球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接地气、聚人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主动求变,向植根于社区的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同时运用“绣花式”管理,以市场化运营为“针”,精细化管理为“线”,“绘制”赛事竞演、文娱活动、全民健身等主要内容,并辅以休闲、娱乐、培训、餐饮等商业元素,大众的体育热情和消费动能双向促动,体育场馆释放更多活力。

初审编辑:李慧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