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新华社广州6月21日电(记者荆淮侨)地下7000米的秘密,翼尖上的“洪荒之力”,天文台选址的奥秘,护照里的“黑科技”……2019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21日在广州举行。通过四分钟的讲解,选手们为公众带来科学大餐的同时,也让科学普及生根发芽,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一项项“黑科技”成果的展示,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让作为创新基础的科学普及更显重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之两翼”,没有科学普及,就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后者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的背景下,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也像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在全国各地开满枝芽。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邱成利介绍,经过6年的发展,这一赛事从最初仅有几个城市参与,发展到今年共有40多个省市、地区和国家部门参与,参赛选手超过4万人。最终有223名选手晋级决赛阶段的比赛,并决出30名选手进入总决赛。
21日进行的总决赛上,每位选手在四分钟的时间里,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以通俗生动的语言阐释科学道理,为观众打开一扇扇科学新大门:从5G到纳米材料,从黑土地到莫高窟。无论是基础科学、热点科技的阳春白雪,还是头疼脑热、家长里短的下里巴人,都成为选手们选材的来源。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韩晓乐,从钢铁侠的盔甲制造说起,讲述了纳米材料背后的故事。最终她也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了“十佳科普使者”称号。赛后她表示,能和不同地区的选手交流,掌握一些新的讲解技巧,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大学物理老师,从教七年来,韩晓乐发现学生们对科普的兴趣越来越浓。“如今,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对最新成果都充满好奇,但深奥和专业的表达,让他们很难真正了解。”通过教学,韩晓乐也逐渐领会到科学不等于枯燥,“换一种表达,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科学”。
在课堂上穿插讲述科普内容,让学生们对韩晓乐的课喜闻乐见,并希望她能专门开设纳米材料的全校公选课。如今,经过比赛的历练,她打算回到学校后,将公选课的计划提上日程。
“这次比赛让我积累了更多经验,也更加有信心把科普这件事做好。”她说。
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副司长李勇介绍,作为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和我国科普事业最具权威性的技能竞赛,本届大赛是历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届,参赛代表队和选手数量创历史新高。
“更多人加入科普讲解志愿者的行列,将有利于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注入新力量。”他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21日上午,大众网济宁频道原创策划栏目《济宁暖新闻》正式启动,同时成立大众网济宁微友团。启动仪式上,济宁市委网信办副主任王金栋为大众网济宁微友团进行授旗。[详细]
6月20日下午,一男子驾驶面包车在兖州区三河村东大桥突发事故,车内装载的一段铁挺惯性使然穿透该男子腹中,幸得兖州消防及高新消防的紧急救援,这名男子才得以紧急救治。[详细]
6月20日清晨,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法院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集中强制执行”,对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开展了一次集中执行,共依法拘留、拘传被执行人13人,查封房产2处及扣划银行存款5.4万元,执结案件5件,实际到位金额15.17万元。[详细]
20日上午,济宁市任城区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厅内有不少环卫工人正在签字登记,领取水果。每个环卫工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详细]
6月19日上午,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开展了主题为“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的开放日活动。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公安局、济宁市卫健委、济宁市人社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近距离接触流浪乞讨人员的“家”。[详细]
“太好了,太感谢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病。”19日,在济阳街道龙行社区义诊活动上,81岁的老年市民李先生在家门口享受着社区的义诊服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