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慧
【现象】未来感十足的智能假手,可通过人的“意念控制”完成大部分手部动作;成年人手掌大小的“方盒子”,无需穿戴即可监测并预警摔倒事件;看似普通的安检门,能在2秒钟内完成查验……不久前的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展出了许多基于雷达技术的科技成果,描摹了这些成果走进日常生活的场景。近年来,雷达技术不但在精度等技术指标上实现突破,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已经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点评】
随着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相关产品的价格也越来越可承受,在民用市场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应用场景的突破源于技术的迭代更新。更加精准的探测使得雷达技术不仅能应用于飞机、舰船等,还能用来探测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为人们带来更多生活便利;更加小巧的设备使得雷达摆脱空间限制,在穿戴等场景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雷达变得更加“聪明”,其采集的数据和做出的判断也越发准确。这既是技术升级换代的结果,也得益于不同技术的相互赋能。
一定程度上,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市场的应用和认可。加快技术的应用转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造福百姓生活,无疑会让雷达技术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让雷达技术充分服务人民生活,需要将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方向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相结合,也要积极寻求与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发展。例如,一种毫米波人体安检仪通过毫米波和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判别人体隐匿携带的危险品并报警,改变了以往的手工安检方式,提高了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安检的安全性和效率。由此可见,当科技的火花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当不同领域的技术相碰撞,就能激发出科技造福社会的更大潜力。
与此同时,服务民生不仅为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技术升级提供着强大助力。无论是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还是帮助残障人士便利生活,抑或是提高大规模安检的效率,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持续推动科技工作者不断求索,思考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为技术不断升级提供广阔前景。
雷达观千里,微波藏机遇。日新月异的雷达技术,一定能在造福社会、服务民生方面实现更多创新与突破。当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必将涌现出更多日常应用的场景,让更多人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慧
4月28日,市市场监管局印发了《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实施方案》,5月12日召开了济宁市市场监管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推进会议,就深入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进行部署。[详细]
“今天把大家召集下来,我们坐下来商量一下小区大门维修的问题。”在任城区济阳街道柳行社区三中宿舍小区的院子里,一张石头桌子、一盏茶壶、几杯热茶,围坐在一起的居民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茶话会”。[详细]
济宁市气象台5月16日16时发布天气周报,预计本周济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回升,无明显降雨过程。[详细]
近日,济宁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发布《关于公布济宁市工伤保险定点医疗、康复机构的通知》,确定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67家医院为济宁市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济宁市中医院等15家医院为济宁市工伤保险定点康复机构。[详细]
作为鲁南高铁沿线建筑规模最大的县级站,备受市民关注的兖州南站目前站房主体结构,网架结构施工完成,钢结构天桥施工完成;站台雨棚施工完成;正在施工砌体及室内室外装饰工程,预计8月中旬室内装饰施工完成。[详细]
近日,济宁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供热“冬病夏治”工作视频会议,对2020-2021年度采暖季供热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针对群众关心的热源不足、供暖不稳、维护不及时、供热质量差、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济宁市部署开展“冬病夏治”专项行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