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图片文章

八旬教师家中办起图书馆

2014-01-15 10:42 作者:黄茜 汤南 何银波 来源:广州日报
一幢老式的教工宿舍楼二楼,三室一厅的房间里充塞着约两米高、一米宽的大书柜——这是广州市第86中学退休校长黄奎章的家。在过去的将近30年中,黄奎章在这间“式天斋”书屋里成立了读写小组,无偿指导学生读书、写作。如今,他正在整理自己的近4万本书籍,打算捐献给市86中。

原标题:八旬教师家中办 全年无休图书馆

  “式天斋”牌匾。

  黄奎章在他家的图书馆里。 记者庄小龙 摄

  主人黄奎章在家中义务辅导学生30年

  如今他打算将近4万册图书全部捐出

  一幢老式的教工宿舍楼二楼,三室一厅的房间里充塞着约两米高、一米宽的大书柜——这是广州市第86中学退休校长黄奎章的家。今年已89岁的黄奎章瘦瘦小小,眼睛有1000度近视。他自豪地环顾着这间满室书香的屋子,手一挥:“你们随便看,就是别借走!”

  在过去的将近30年中,黄奎章在这间“式天斋”书屋里成立了读写小组,无偿指导学生读书、写作。如今,他正在整理自己的近4万本书籍,打算捐献给市86中。

  记者问他,现在还有没有积蓄?黄奎章笑着说:“我现在可能一分钱都没有!”

  “我把这套房子起名叫‘式天斋’,它是寓所,也是书房。”黄奎章说,其中的寓意是希望“天人合一”,“读文字之书,会自然之心”。

  “只要愿意来,大门都敞开”

  黄奎章说,自己爱读书、爱买书。这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除了一个小房间里放着一张窄床和必要的生活用具之外,其他空间都是书柜和书桌。书架上的书籍以文、史、哲类为主,绝大多数是经典作品。历史方面有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文学方面的书籍则囊括了中外的名家名作,鲁迅、钱钟书和朱自清的作品比比皆是。“有些学生现在在协助我整理,总量大约是三四万册。”

  在过去的30年中,“式天斋”几乎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图书馆。黄奎章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的小学生(多数是教工子女)看到我家有这么多书,特别是有公仔书、连环画等,觉得好感兴趣。他们问我‘来看书得吗’,我说‘得啊’。就有第一批学生过来,后来越传越开,越来越多学生来了。”“式天斋”开放的时间不限制,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只要学生愿意来,大门都敞开。

  黄奎章笑言,这几十年里,家门几乎没有关过。但这“式天斋”也有一项规矩:所有书籍一概不外借。在每个书柜上,都贴着一条“书约”:“式天图书,恕不外借。窗前树下,任君驰骋。”“书籍不外借,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人借走了书,其他人来看就看不到了。第二,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可能边吃饭边看书,口水会落在上面。有些学生家里的大人也来看,也许烟灰都落在书本上。”黄奎章说。

  “辅导学生,我不包得高分”

  黄奎章回忆,来“式天斋”看书的学生多了之后,就成立了读写小组,以自学为主,他会适时指导。没有章程,没有教材,没有分数,读写小组里是自由、生动、活泼的氛围,完全靠学生自己去学。1984年左右,第一批读写小组的同学先后上了初中,也多数都在86中,他们的同伴也跟着进来读书学习。

  “最远的学生,有住在新塘的,有在广雅、华附读书的,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都有。”黄奎章说。个人自学没有固定的时间表,课前课后,上学前、放学后,只要有可坐、可读的位置,什么时间都可以。“式天斋”读写小组的成员大约是80多人。“有的人来一阵子就不来了,但有些学生一直来,来了近30年。”黄奎章说。

  对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个难题。黄奎章说,多年来他一直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找材料来写,他再指导。“要让学生从所见所闻里找材料写,写真情实感。”黄奎章说:“我跟很多学生说,我不包得高分。”

  书约:

  “式天图书,恕不外借。窗前树下,任君驰骋。”

  “书不是自己的,应该是大家的”

  从1985年暑假起,12个初二学生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在“式天斋”里开始了他们的课外读书生活,读得兴起有了些感悟,就尝试着写点东西,黄老师会一一悉心指点评改。5年后,这12个成员的“八五读写小组”编印出版了第一本读写文集《式天首卷》,有些稚嫩的文笔,抒写着读书和思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启迪。

  “式天斋”八五小组的刘新娥写道:“小小‘式天斋’里,既有潜心攻读的宁静,又有议论风生的欢腾,读写小组陆续编印了一本本精美的《式天萃》、《式天行》、《式天璞》、《式天零墨》……二十多年来,从‘式天斋’走出了近百名学子,黄老师以他的学识和人格滋养了他们精神上的成长,帮助了他们探究世界,认识人生。许多年过去了,相信不管他们今后从事什么职业,走怎样的人生之路,‘式天斋’几年的读书经历和人文熏陶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黄奎章买书可谓“倾其所有”。为了买齐《胡适全集》,他寻觅许久,花费3000多元。记者问他,收入是否主要用来买书,现在还有没有积蓄?黄奎章双手插入口袋摸了一摸,笑着说:“我现在可能一分钱都没有!”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奎章的视力一直在下降。现在,周一到周五的中午1时到2时,都有高一学生来家里读书给他听。现在,他在学生的协助下整理书籍,希望将所有图书捐给他参与创办、服务多年的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以庆祝该校创办60周年。记者问他,多年来收藏的图书一朝捐出,心中会否有不舍?黄奎章淡淡一笑:“书不是自己的,书应该是大家的。我看不了,捐给学生去看,岂不更好?”

  侧记

  黄老师和他的图书馆

  文/本报记者苏婉波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世上如果有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黄奎章老师在退休之前管理的广州市86中图书馆,在我心里就如“天堂”般美好。育人无数的黄老,可能已经不记得了,他和他的图书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曾经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得知同事采访了黄老,我也感慨良多,今天,借本报一角,向黄老,以及所有像黄老那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在成为广州市86中学子之前,我作为86中的教师子弟(我母亲是86中的老师),和黄老以及86中的图书馆结下了一段“善缘”。上世纪7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我母亲从学校借来了一本《闪闪的红星》原著,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第一次听闻图书馆。那时候我们能读的书非常少。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中外经典名著纷纷再版,而那时,我已读中学了,对外国文学尤其感兴趣,整个中学时期,我都是黄老的“忠实弟子”——只要图书馆来了西方经典小说的新书,我都是第二个借到的(第一个是我母亲)。

  那个时候,别说电脑,连电视机都还没普及,也没期刊,读长篇经典小说,是我们最大、最美好的文娱爱好,追书就像今天追剧一样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当时,黄老管理的86中图书馆,在全市不敢说,在黄埔区应该是规模最大,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图书馆了。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主修文学专业,才发现,大学老师开的一长溜外国文学作品书单,我在中学的时候都“已阅”,甚至超出了大学的书单。

  当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图书出版的数量和形式,和现在根本无法相比,也因为还要完成高中学业,读的书也相当有限。但是,只要是黄老借给我的书,必定是经典。这些经典,让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学会了独立思考,让一个视野超不出广州的学子看到了大千世界。 文/记者黄茜、汤南 通讯员何银波、陈玉玲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李丹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