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济宁曲阜“家庭农场”期待政府政策助力

2013-03-12 09:05 作者:孟一 郑庆国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明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个名词迅速在全国受到追捧,而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等多种模式也随之被热议。
  ▲张忠友正在检修自家的农用机械,备战春耕。  □孟一 报道
  □孟一 郑庆国 梅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明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个名词迅速在全国受到追捧,而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等多种模式也随之被热议。
  当大多数地区都在为家庭农场如何认定、注册、登记而烦恼,抑或是马不停蹄地开始模式探索时,对已经涉足该领域的“准农场主”而言,似乎更关心财政、税收、保险等配套政策如何设置、何时出台。“农场主”们缘何迫切期待政策面世,他们又处在怎样的境遇中呢?记者日前到曲阜市几个较成型的“准家庭农场”进行了采访。

安心当职业农民
  平整的农田、干净的圈舍、整齐的大棚,这些几近“工厂化”的生产场面,成了记者来到曲阜市王庄镇李庄村宫玉更农场后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近60岁的宫玉更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唯独在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上,有着一股想了解、敢跟进的冲劲。
  “2007年,宫玉更跟着农业局到寿光参观学习。尝到良种西红柿鲜甜味道的他当时就挪不动腿了,说回家后非要种上一片不可。”曲阜农业局蔬菜办主任杨凤英说,“搞经济作物种植投入很大,当时觉得他也就是说说。没想到老宫回家就贷款30万,一下建起了10个大棚。”
  大棚是建起来了,可人手不足成了最急于解决的问题。为了节省人员雇佣开支,宫玉更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都叫回身边,再拉上自己的二弟,一家9口全部投身到生产中。
  “当时也就想种好西红柿,附带着养点牛、羊,也没想着要做多大。”大儿子宫申在父亲的安排下,现在主要负责蔬菜大棚的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老宫借着这个机会流转了50多亩土地,引入机械化操作,“很多乡亲们到企业当了工人,我们却安心当个‘职业农民’!”。”
  经过5年多的艰苦创业,老宫家已经成为“准家庭农场”,40多头牛、140多只羊,10个规模不小的蔬菜大棚,50多亩的小麦和玉米,所有农畜产品直接对接市场。
  “尽管辛苦,可比在外面打工要强。如今也开始掌握一些养殖、种植的先进技术,有了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谈起农场未来的发展,宫申显得很有信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角色!”
“农机补贴力度不够”
  与宫玉更家粮食、蔬菜、畜牧“产业链”不同,王庄镇孟李村的张忠友、张忠礼兄弟俩则把300亩土地全部用在了粮食作物种植上。放眼望去,返青的小麦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
  “当时农机补贴、粮食补贴都有了,农田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也都在向农业大户倾斜。所以,2009年决定紧跟形势,全家住到田间地头,一心操持这个事。”张忠友说。
  兄弟俩在前期投入中一次性掏出了五六十万元,购买了两套大型农机设备,配套的电、水、路也同步建设,为农场走大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铺平了路子。
  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不仅省工、省力,每年的利润也相当可观。然而,当记者问及是否想要继续扩大规模时,他们的语气却软了三分。
  “基础设施投入不是个小数目。拿水利来说吧,我们包的这块地属半干旱地,虽然承包价便宜,但需要自己从1500米外的河道引水才满足需求。”张忠友解释道,大水漫灌并不符合集约化生产的要求,按1小时上100方水,300亩地要用1个月才能浇完,而且容易造成土地板结、养分流失。改用喷灌虽然10天就能浇完,又省水、省电,但一次性的设备投入要几十万。
  大型机械频繁的更新换代,同样成为农场规模扩大的绊脚石。“你看院里那几台设备,有耕地、耙地用的,还有播种、施肥、收割用的,一道工序换一台麻烦不说,花十几万买的机器用了不到5年就快过时了。”对此,张忠礼显得很无奈,“我们也想换台一机多用的新设备,但造价实在高昂,想用最先进、最高效的机械发展‘家庭农场’,农机补贴力度不够,必须再给更大优惠。”在兄弟俩看来,持续性的设备、设施投入已经严重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
“谈概念模式为时尚早”
  “现在,大家都忙着对‘家庭农场’进行明确的界定,或者探讨哪种模式更好。但在我看来,还不到谈概念和模式的时候。”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农业专家谢彩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农户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家庭农场’的提出,更多是在折射未来农业发展的转向,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是必然趋势。趋势转化为现实,显然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没做足。”
  采访期间,一手扶持20多个“准家庭农场”上马的孟李村党支部书记周连全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并不缺土地,但真正想要开设自己家庭农场的村民却并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觉得种地不赚钱,不像打工,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一天一结账,心里踏实。二是,“家庭农场”的进入门槛和规模扩大的门槛都过高,如按现有定义将运营主体定位在“家庭”,其资本投入量远非普通农民所能承受。再者,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现有的农技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有着丰富基层技术工作经验的杨凤英,对农技人员匮乏的现状很在意,她说,“2002年以前,每个村都有农业综合服务站,五六名农技人员的长期驻守为及时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那儿之后,村级服务站被合并取消,一出问题农民只能直接找农业局。东奔西跑不说,还容易耽误了问题的处理。在她看来,“家庭农场”的发展急需基层农技人员的回归,她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所改进。
  “等政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家庭农场’的推广还存在很多困难。必须首先解决好基础性问题,让更多家庭有能力介入这种新形式。”曲阜市农业局副局长刘长青说,“这需要从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多方面政策入手,给予重点支持。我们会在保持关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办法,推动‘家庭农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徐利军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