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文在整理山上垒砌的防火墙石头。 □尹彤 报道
|
□尹彤 张晓东 许平
苗山不高,100多米的高度,从山下看上去,并没有巍峨之感。但爬山的时候才知道,这条布满荆条的小路究竟有多难走。3月8日一早,记者跟着邹城市郭里镇苗山村的护林员李书文来到他负责管护的山上。“你跟着我走,这山看起来不大,但不熟的人很容易迷路。”一路上记者记着李书文的叮嘱,跟着他紧张地往前赶,但不时被两旁的荆条“拉扯”,还不时被落下很远。这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小路,是李书文22年坚守山林的“见证”-----是他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今年65岁的李书文,脸庞黑瘦,但精神头很好,这一路上山,他脚步稳健麻利,记者与他交谈间,从他话语中感受到了庄稼人的朴实和军人的倔强。
“早年参军,后来去大连工作,看到那里山上树长得那么好,就想咱家乡的荒山为啥不能整成这样?”李书文说,1991年从大连回家后,他就向村里申请包山种树,从最初的五六亩,到现在的400多亩,规模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除了负责苗山和西山的看护,我还承包了苗山,在山上种点经济林,也能有点收益。”
说起收益,也就是这两年日子才好些。以前除了种公益林外,李书文也小规模地种几棵杏树、花椒树,在山上养点鸡鸭,能勉强维持生计。“如果不搞点副业,仅凭护林员的工资,连小孙子的奶粉钱都不够。”这两年政府开始鼓励种经济林,以果养山,他种的果树品种多了,日子才算好起来。
扛着铁锨,李书文山间巡逻时,随时都会清除一些荒草。“这颗侧柏虽然不到一米高,可也有三四年了。”李书文摸着一棵侧柏对记者说。因为山上没有水源,种侧柏就必须赶在汛期,每年六七月份最好。“这些三四米高的侧柏是2007年种的,那年赶巧了,边种树边下雨,大部分都活了。”他经常是下雨天披着雨衣种树。下雨时山上又湿又滑,摔跤对来他说是常事。
对一些人“年年种树不见树”的质疑,李书文说,种树不仅得赶天气,还得像看护自家孩子一样照顾着。“只不过,养孩子不会结仇,看树可就不一定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以前村里人喜欢带着羊上山,现在漫山遍野的黄荆条,当年是一棵也没有,还是嫩芽时就被羊吃掉了。村里人都认为这山是公家的,突然有一天“变成”李书文的了,还不让上山放羊,就有人不乐意了。为制止放羊,李书文和老伴儿被打过骂过,虽然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也给村民讲过封山的原因,但还是有人不理解。偷果树、打侧柏籽、扒蝎子、打酸枣,李书文天天上山,但还是会被人钻了空子。“遇到这种情况咱顶多说几句,懂事的就不再来了。”不知是怕了李书文的“倔”劲,还是被他的真心实意感动,现在上山放羊、打侧柏籽的少了许多。
走到山顶,李书文专心地望着对面的西山,不是为了赏风景,而是看山上有无火苗。“春季防火任务最重,风大干燥,从山顶看对面最清楚,一旦发现火情就立刻找人扑救或报警。”他说,前段时间巡山时看到西山上有烟,他立刻通知了林业站,及时消除了隐患,要是晚了就出大事了。
从山顶望下去,一条弯曲的“线”将村子和山隔离开来。“这是去年修建的“防火墙”,有用空心砖堆的,也有用石头堆的。”他介绍,当时他雇了80多个人花了一个冬天,垒了有1500米长。
11点多钟,李书文转完苗山正准备去西山时,邹城林业局森林防火大队队长王永广和郭里镇林业站副站长杨延明来山上看树的情况。讨论起种树的事,俩人都对李书文的表现竖起大拇指。
“人活一辈子,老了能给别人留下点啥呢,这满山的树就是我留下的宝贝。看着荒山变绿,这辈子就没白活!”李书文憨笑着说。
责任编辑: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