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济宁:鱼台县张黄镇用“抓嘎鱼”的理念解决问题

2013-11-19 08:15 作者:吕光社 王德琬 来源:大众日报
嘎鱼学名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种之一,背鳍、胸鳍前端为硬刺,其后缘带锯齿。“抓嘎鱼不能放手,要死死抓住,如果中间松手就容易刺手,很疼的。”11月10日,鱼台县张黄镇党委书记张永春对记者说,“面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诉求渴望,必须秉持‘抓嘎鱼’的方法和理念,一抓到底,直至群众得到满意答复,否则会伤及群众感情。”

  嘎鱼学名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种之一,背鳍、胸鳍前端为硬刺,其后缘带锯齿。“抓嘎鱼不能放手,要死死抓住,如果中间松手就容易刺手,很疼的。”11月10日,鱼台县张黄镇党委书记张永春对记者说,“面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诉求渴望,必须秉持‘抓嘎鱼’的方法和理念,一抓到底,直至群众得到满意答复,否则会伤及群众感情。”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乔志宇 吴宝防 

  张黄镇是济宁市确定的“镇园合一”的新型乡镇,全镇辖54个行政村,人口6.2万。近年来,该镇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户户用自来水,人人享新农合”等的幸福和谐局面,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这与该镇的抓群众问题如同“抓嘎鱼”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问题出一个立马解决一个 

  作为邻近南四湖的一个偏远镇,镇里存在着企业与村庄互相“插花”的问题,为解决“插花”问题,张黄镇利用合村并点、社区建设以及园区内村庄搬迁,确立了自东向西梯次分明的镇区发展规划。去年9月,辰欣药业鱼台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张黄镇,项目总投资10亿元。张黄镇实施腾笼换鸟,按照“园区+社区”的模式,规划建设了大安社区,涉及项目用地的大安村村民全部住上楼房。 

  “村民上楼并不算完事,后续的问题还有很多。”张永春说,如果不替村民考虑周全,就会留有潜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如同“抓嘎鱼”一般,抓不住就会刺手。张黄镇随即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帮助村民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矛盾。 

  在张黄镇,农民习惯将过世家人的坟墓安放在自家农田里。据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位姓刘的村民对工作人员唉声叹气道:“俺家的老坟都迁了四次了,调整农用地位置需要迁坟、给企业让地也要迁坟,俺都不知道这捧土里还有没有俺家老人。”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心酸。为让逝者享有体面的尊严,同时让生者也能心安,张黄镇利用东部的河堤下沿废弃地,规划建设了公墓,面积近七十亩,让搬迁过程中的206个坟墓终于有了妥当的去处。 

  搬迁工作很顺利,可张黄镇又在思考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进了社区何以为计的问题。张永春说,“每年8月31日,镇政府准时对接相关企业,询问征地补偿款是否按时发放,不允许有拖欠补偿款的行为。”据了解,在项目进驻之前,当地政府也和企业商定,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本地社区居民就业。目前,张黄镇上万名失地农民在家门口成为工人,人均年收入一万多元,比种田收入还要高。 

  先听群众说问题 

  每周一上午张黄镇党委政府的全体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开班子例会,平时各忙各的难以照面。9月2日,张永春正在主持例会,赵楼村20多位村民不约而至,要求和张永春对话。张永春二话没说,离开会场,把村民们带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村民们的情绪很激动,有村民代表站出来说,“我们附近两个村的村民5月份搬进了新社区,我们村为啥还没动静?拆迁这么长时间了,我们都在租房住,有的四处找房子租不到合适的,非常着急,你今天得给个合理解释。”张永春立即打电话给负责组织搬迁的单位了解情况,而后安抚村民情绪,当众承诺搬迁时间,村民们才满意地离开。 

  张永春认为,“群众不会无缘无故地找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对话,他们肯定是有急事,实在没办法了才来的。群众来了,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停下来接待他们。” 

  张黄镇的城镇化建设还在起步过程中,一些长年累积下来的基础设施问题仍然突出。既要保证常规工作的进行,又要弥补欠账工作,这给张黄镇的党员干部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和不小的压力。“白天,即时性的工作要完成好;晚上,镇园的欠账问题要快速推进,补齐短板。”前不久,军城村铺设污水管网,工作人员就商议道:“白天施工影响群众出行,时间应该挪到晚上。”施工队紧赶慢赶地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工作。 

  在张黄镇政府办公楼,很多办公室时常到了凌晨一两点钟还亮着灯。“我们需要弥补的欠账很多,需要做的事更多,不加班加点没办法。”张永春的宿舍里常年准备着两三箱方便面,这就是他的加班餐。“有时候晚上加班,同事饿了会跑来要方便面吃。”张永春笑着说,“白加黑”的工作在张黄镇有了最生动的体现。 

  和谐化解基层矛盾 

  “雨后串门‘不湿鞋’,街道树木一片绿,墙面披上新外衣,乡村美丽如景区。”置身常李寨村,一切都显得干净利落又不失原有的民俗风情,而这也是张黄镇乡村文明行动的硕果之一。为解决农民反映的乡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等“脏乱差”的问题,近年来,张黄镇积极打造美丽乡村,通过道路硬化、垃圾清运、设施配套等工作,让农民的生活环境告别了“脏乱差”。 

  “看看我们宽阔时尚的文化健身广场,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废坑。”军城村党支部书记朱俊东得意地指着该村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一到傍晚,老的少的扎堆来这儿玩,道路通了、村子美了,环境不比城里差。”利用广场的优势,村里还组织中老年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组建老年舞蹈队,让文化健身广场更有文化味,更加热闹。同时还开展了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带动了文明新风的形成。 

  军城村的事例也印证了张黄镇注重“美丽乡村”与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互为促进的效果。张黄镇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把环境卫生整治由街道延伸到庭院,依托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阵地,利用计生文化宣传、民俗表演、专题宣传等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文明公约等教育,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乡村是化解基层矛盾的基石。”张永春认为,通过乡村文明行动和“四德”工程建设,辖区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民风更加淳朴和谐。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王磊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