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丹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朱仙娉 史欣欣 杜倩
2019年4月12日晚7点16分,随着红星路上的一阵轰响,济宁“老师专”正式谢幕。2007年济宁师专迁址曲阜办学后,这处院落成为了济宁多家政府部门的集中办公场所。2008年,济宁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济宁学院,此后的时间里,似乎与这里再无“瓜葛”。
然而,当“老师专”要拆的消息传出后,这片曾经坐落过济宁高等学府的土地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2日晚,当第一栋“教学楼”被推倒后,从这里走出的人们再一次重拾记忆,一段段眷恋的情怀陡然鲜活了起来。
标志性建筑的拆除道出一座高等学府的前世今生
老一辈的济宁人都知道,出了东门里,走过粉莲街,穿过杨家坝,对面就是一片平房,那就是今天的“老师专”,早期培养幼师的学校。
(资料图)
今年70岁的许荣光对于“老师专”的记忆始于她还是小学生时,常常和胡同里的伙伴跑去学校,扒在教室的窗户上听里面的学生弹琴。“那个学校当时出来的是幼师,后来就有老师到我们小学去代课,同学们很羡慕这些老师,也想长大以后和他们考一样的学校。”许荣光感叹,时间过的真快,经历了岁月蹉跎,当她从外地回到济宁后,这所“幼师学校”已经成了一所大学。
“老师专”这三个字在济宁人的心里始终是鲜活的。每当提起它时,眼前都会闪过郁郁葱葱的校园和人来人往的“家教市场”。“当时这也算是红星路的一道风景,对于做‘家教’,我们都是认真的,并不觉得丢人,重点是想进行社会实践,其次才是赚些生活费。”毕业于原济宁师专的刘斌早已经“转行”进入了事业单位,但自己曾经在街边勤工俭学的经历却历历在目。刘斌说,学校有很多来自县区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大好,靠做家教来赚些生活费,大家一有时间就结伴在学校外的石头沿上坐着,不一会就会有学生家长找来。
(资料图)
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综合性大学林立,高考生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济宁师专在拥有师范教育方面的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规格,于2006迁至曲阜,次年升级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济宁学院,成为一个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有着培养老师的经验,又得以师范类专业传承,济宁学院(原济宁师专)肩负着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每年向各个行业输送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从那时起,这座坐落在济宁城区几十年的高等学府离开了居民的视野,在很多人尚不知道此消息时,“红星路1-1号老师专院内”就已经成为诸多单位的新地址。
旧址不复,师专精神浓缩为济宁教师教书育人的文化符号
拆,让很多人心有不舍,也有很多人满怀期待,但更多的则是由眷恋和憧憬交织而成的“纠结”。
曾经的“老师专”事实上在师范类高校里的排名并不靠前。而在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济宁师专”有那么一个阶段甚至处于下游状态。有人无奈之下走进了这所校门,也有人心怀不甘报考了这所学校,而“济宁师专”却一如既往地敞开胸怀,接纳了更多孤独无助的学子。多年后,这些走出校门的孩子,都将她视为“母亲”。
(资料图)
“没想到我在这里读大学,任教于附属中学,现在竟然要看着它拆除,今后还要在这里继续任教。”1990年考入济宁师专的孔庆民如今是这个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他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了当年的高考,也用“复杂”的心情来表达了对“老师专”的感慨。“当初我考进师专,现在又目睹着要拆掉它,同时也期盼着新建的附属中学能实现一种更好的‘传承’。”孔庆民说,济宁师专虽然不是名校,但在管理制度上非常严格,培养出来了一批适合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在走出校门的同学中,有去了县区偏远乡镇的,也有回到代培城市的,可以说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当时,济宁师专出来的学生极大地弥补了当地师资力量不足。
1991年从微山考入原济宁师专的卜宪玲坦言,考入师专后,感觉跟自己心目中的大学还是有差距的,但这种遗憾在来到学校学习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两年以后,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收获非常大。“跟自己刚来的时候完全变了一个人,自己的一些想法、爱好、兴趣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卜宪玲说,当时的师专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节课都考勤,每晚都查寝,不像现在有些大学学生是非常自由的。在见习期间,老师们对见习教师的指导要求也很高,包括怎么写教案、以及讲课时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因此在获得“老师专”拆除的消息后,卜宪玲有感而发,将一篇“母校回忆录”发到了网络上,引起了很多校友师生的共鸣。
“这么多年没回去好好的再看它一眼,是我的一个遗憾,济宁师专承载了我三年青春的全部回忆。”任职于济宁某市直高中的徐老师坦言,在济宁师专的这三年,早已为自己职业画卷中涂好了底色。在三年潜移默化中,自己慢慢喜欢上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也愿意为此一直努力奋斗。即便毕业多年,到现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一直在鞭策自己。徐老师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自己有时跟儿子经过“老师专”时,会告诉他这是自己的母校。如今,“济宁师专”光荣的完成了他的使命,虽然建筑物不在了,但“师专精神”会受益终身。同时,自己也会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夜幕降临,废墟掩埋的大地上还残留着时代的记忆,一代代人的眷恋和对教师精神的忠诚令这座曾经的高等学府渐渐浓缩为一个时代的教师文化符号。
承前启后,这里依旧还是一片教育的沃土
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见到了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汝敏,他也是原济宁师专的毕业生。
“市民和广大校友关注‘老师专’的拆除,不仅是对工程的关注,也的对教育的关注。”李汝敏说,在刚刚围起来院子的时候,前来照相的校友有很多,这次的拆除牵动了很多家长和校友的心,因为这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老师,还将继续培养国家的栋梁。
李汝敏清晰地记得,他大学时的教室就在指挥部办公室的对过,因为在当时,都知道在这里毕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所以大家在进入校门的那一刻,都有一种使命感。虽然校舍并不是 “高大上”,但是这里的环境和学生学习的氛围都很浓郁,老师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很值得钦佩。
“济宁师专”的地位就在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教师,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在这里上过学,将来又要在这里办学,李汝敏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和使命感。“为了留一种念想,我们要建新如旧,这种老式的建筑风格将保留,我们能保留的都会保留,比如院子里成荫的大树。”李汝敏说,为了让在这里上过学、工作过的校友和老师们来到之后还能想起这里是文科楼,那里是理科楼,新校园要在最大程度上重建一个这样结构、布局、造型的楼。
“近年来升入重点一本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追溯而来,与师专培养出来的教师力量密不可分。”李汝敏说,如今的“济宁师专”已经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文化符号,现在济宁学校的发展,是传承了之前培养学生的经验。
其实,仔细理顺两个所学校的关系会发现,济宁学院附中跟“济宁师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济宁学院未更名前,其前身为济宁师专,作为济宁师专学生的实习基地,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曾被称为济宁师专附中,每年都有大批的济宁师专毕业生前去学校实习,优秀实习老师则会继续留下任教,称为正式教师。
(资料图)
李汝敏说,他十分感谢济宁学院(原济宁师专)为附属中学带来的先进管理模式,这令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学老师去学校实习带去了学术和创新先进的理念,也拉进了师生的距离。同样,怀揣着青春梦想的李汝敏,在踏出师专校门,走进附中的那一刻,也励志将自己教化育人的梦想变为现实。在附中的十多年间,他为这所中学带去了更多的创新理念。
今年九月份,这所传承了师专精神的附属中学就开始了明年的招生。2020年,在这方依旧肥沃的教育土壤中,将重新绽放鲜艳的文化之花。精神传承,希望升起。
再见,“老师专”,你好,新附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丹
今年以来,济宁市积极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一季度,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监督检查人员10582次,检查社区、公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748个,检查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901个,检查“保健”类店铺1665个,检查旅游景区、农村场镇、农村集市、城乡...[详细]
近日,济宁市第五届“青年创业先锋”路演现场,22名参加路演的创业青年用他们创新、奋进、坚韧的创业故事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评委,评委们为这群青年创业者点赞。[详细]
近日,济宁交警对外公布了一批3月份以来因不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而被纳入红色监管企业名单,据统计,在对外公布的这7家企业中,均在一个月内发生过一次死亡1人以上并且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详细]
四月的齐鲁大地已经迎来了春天,在距离济宁市主城区13公里的唐口街道,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进入了乡村发展的快车道。记者走进唐口街道张寨村,感受这里的人才振兴为村里带来的不同变化。[详细]
4月13日,由碧桂园·济州府独家冠名的“寻找马甲线女神”活动落下帷幕,活动颁奖典礼在碧桂园·济州府营销中心举行,现场对前三十名女神进行颁奖。[详细]
近日,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布公告,公布2019年第一批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单位及人员名单,其中山东裕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唐阳煤矿上榜“黑名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