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民政局创新实行“两主动三服务”擦亮“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

2021-09-17 20:54: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爽爱

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爽爱 济宁报道

  9月17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济宁市民政局创新实行“两主动三服务”,打造以人为本、贴心周到的救助模式,擦亮“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两主动”是转变救助理念,由坐等群众上门变为主动告知、主动发现;“三服务”是改变救助方式,由各自为战变为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服务。

  畅通“主动告知”渠道

  济宁市民政局指导县(市、区)对民政等12个部门救助政策进行梳理,优化各救助项目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在市、县救助职能部门门户网站、乡镇(街道)服务窗口或服务大厅、村(居)务公开栏长期公示社会救助政策,每季度更新;长期公开市、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做到群众有诉求、即时能回应;每年集中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有效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

  济宁市民政局明确首要发现职责,将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列为村(居)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村(居)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压实村(居)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和社会救助协理员直接责任。为确保基层接得住、落实好,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全市4401个村(居)设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配备4563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另外,济宁市民政局积极发动驻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老党员等建立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及时了解掌握辖区群众困难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困难群众,第一时间上报乡镇(街道)或县级社会救助相关职能部门。

  突出“快速响应”能力

  社会救助相关职能部门或乡镇(街道)接到群众求助或救助线索后,第一时间深入群众家中调查核实,符合救助条件的,告知政策规定,帮办代办救助事项。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社会救助窗口建设进行规范提升,公开救助政策、工作职责和监督电话,优化分办转办流程,建立“济时救”转办单制度,确保救助事项件件有落实、有反馈。

  达到“即时救助”效果

  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群众基本生活出现困难、情况紧急的,乡镇(街道)先给予临时救助,缓解其突发性、紧迫性困难,之后再协助办理其他救助。对花费较多、困难程度严重的,市、县可给予二次临时救助。经调查核实,情况复杂或需要救助金额大的困难群众,县(市、区)启动“一事一议”,召集相关部门协商确定救助方案,根据部门职责分别予以救助。

  实施“跟踪转介”措施

  济宁市民政局积极推进省社会救助数字平台运用,推进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对困难群众适时跟踪转介,确保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即时救助,设立“济时救99公益日”慈善项目;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作用,引导社会工作者对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发动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关心关爱困难群众。

  下一步,济宁市民政局将全面深化“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创新服务手段,提升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切实发挥民生兜底保障作用。

初审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