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布老虎热销背后: 乡村致富坚持“精致”路线

2022-02-22 09:02: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邢婷

  “真是抱歉,我们的布老虎产量实在有限,无法按时交付您这300只订单。”在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一张曲村西南角,福临民间工艺坊老板牛成路又一次拒绝了一笔大订单,语气充满歉意却不无坚定。

  大年初九,一张曲村的年味儿依然浓郁,福临民间工艺坊门外的大红灯笼分外鲜艳。本以为迎来虎年的工艺坊会是一片热闹的生产景象,而这里却被寂静祥和的氛围所笼罩,四处弥漫着民间艺术的气息。16名老手艺人正专注于手中的“布老虎”,或缝或粘,或剪或贴。

  “必须全神贯注,工艺品才能有灵气。我们更多地把‘布老虎’当作艺术品来雕琢,宁可少卖也绝对不能降低一丝标准。”牛成路说,这是他对“虎文化”的执著。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在民间广为流传。曲阜的虎文化因受孔子的影响更增加了文化魅力。关于孔子“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影响了周边村民,人们常用老布缝成虎形放于家中避邪保平安。

  儿时常年穿戴姥姥缝制的虎头鞋、虎头帽,牛成路自幼就对虎形象制品充满感情。“我10岁的时候,发现身边穿虎头鞋的孩子越来越少了,突然有了担心老手艺失传的想法。”

  1998年,牛成路高中毕业,便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一头钻进布老虎行业。经过多年调研,他把全国各地不同样式不同寓意的布老虎研究了个遍,怀揣对传统纯手工手艺的传承之心,创新出精气神儿十足的平安虎、憨态可掬的乖乖虎等12种“布老虎”造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有生命力。”他说。

  2009年,牛成路回到家乡一张曲村开办福临民间工艺坊,带着村民共同发展布老虎事业。10余年间,“福临布老虎”不仅成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带动了7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76岁的王中金是这里年龄最大的手艺人,已经在工艺坊工作9年了。

  因上了年纪,王中金老人穿针引线的本领有所减退,现在专门负责塞棉花工序。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需要精准拿捏每个部位棉花的用量。一个鸭蛋大小的布老虎,需要塞进去的棉花就要满满一碗,耗时五六分钟,直到整个布老虎被填充起来。

  “布老虎的精髓就在于选料纯天然、工艺纯手工。拿这个塞棉花的工序来说,如果用装棉机来填充,产量大约提高4倍,但效果是不同的,呈现不出活灵活现的老虎造型。更重要的是,工艺传承的意义就没有了。”牛成路直言。

  随着“福临布老虎”知名度的提高,销路也越来越广,每个月产量达到两万余个,但还是远远供不应求。不少人给牛成路建议:趁着虎年,想办法上点设备,简化工艺批量生产,抓住发财致富的好时机。牛成路与作坊的70多位手艺人一样坚定:宁可少卖,决不凑数!

  “我最大的目标就是让这项手艺薪火相传,不能只为了经济效益就改变工艺,要兼顾非遗手工制作的独一性。”在牛成路看来,用“作坊+农户”的模式慢慢提高产量,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才是布老虎最好的出路。

初审编辑:尹荣耀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