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创制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云龙石斑鱼”、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1月6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向记者介绍。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前身为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启动建设,我国“大菱鲆之父”雷霁霖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举全国鲆鲽类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之力,以工业化养殖为目标,共同打造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技术航母。
20世纪90年代初,雷霁霖院士率先从欧洲引进大菱鲆良种,突破了大菱鲆工厂化人工繁育和养成关键技术,创下了年总产量超5万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2006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多宝鱼药残风波”,使如火如荼的大菱鲆养殖业遭受沉重打击,仅山东就有5000万多尾大菱鲆囤积,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变危机为机遇,我们要抬起头来,往前奔跑!”雷霁霖鼓励科研团队说,“把我们的工作解决得更扎实,要创出品牌。”他相继提出了“养鱼先养水”“规范养殖技术”及加快开展“药残”“药代”研究等对策,提出鲆鲽类养殖要走高端工业化养殖发展之路。
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托和产学研各界的共同期盼,2008年,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历经数万次的试验和改进,体系科学家们创新突破了海水养殖微细悬浮颗粒物去除、高效生物过滤、增氧杀菌等水质净化关键技术,研制出系列低耗、高效、国产化水处理设施设备,创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信息化管理模式。
精心研制出适于鲆鲽鱼类养殖的新型离岸网箱和工程化循环水池塘,配套研发了水下监视器、活鱼转运箱等10余种设施与装备,推动我国鲆鲽类网箱养殖形成年养殖产量近万吨、养殖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产业规模,池塘养殖单产提高了5倍以上。
“大风来了不怕,大雨来了不怕,寒流来了不怕,高温酷暑也不怕。”工业化养殖新模式具有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特点,受到众多养殖企业的青睐。
目前,鲆鲽类体系创建的工业化养殖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半滑舌鳎、石斑鱼、河鲀、斑石鲷、大黄鱼等其他名优海水鱼类的养殖中,还辐射发展了工厂化养殖对虾、海参、鲍鱼等多个品种。
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体系累计为30余家水产龙头企业设计、规划和示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20余万平方米,养殖设备总投资两亿元以上。在体系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下,示范和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推动我国鲆鲽类养殖产量增长95.4%。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大菱鲆、半滑舌鳎和牙鲆3条海鱼,从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累计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成功引领我国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1月6日下午,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法院共一审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4件440人,二审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13件118人。[详细]
济宁市气象台2020年1月6日16时00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气旋和强冷空气影响,济宁市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详细]
按照生态环境部及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统一要求,根据济宁市环境空气质量研判结果,济宁市目前已达到预警解除条件,经研究决定,于2020年1月6日24时解除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终止Ⅱ级应急响应。[详细]
2019年济宁市棚户区改造任务为开工1.39万套,基本建成5977套。市棚改指挥部办公室对目前全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调度。[详细]
济宁市气象台2020年1月5日17时发布最新雨情信息,1月4日20时至1月5日17时,济宁市平均降雨8.5毫米,其中曲阜市降雨量最大,为10.3毫米,济宁城区降雨量最小,为7.0毫米。[详细]
根据济宁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要求,现将各县(市、区)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通报。截至12月31日,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685.624万元,比率达到99.83%,直接受益户数7733户,补贴机具11753台(套),结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562.149万元,比率为73.15%。本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