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用生命之火取暖的杨绛走了 4年前留嘱托不开追悼会

2016-05-26 18:55 作者:田超 来源: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5月25日1时10分逝世。”  文章中,徐泓谈到了她当年采访杨绛先生的故事:“第一次见到钱钟书伉俪的情景,我永远难忘。

  原标题:用生命之火取暖的杨绛走了

  据新华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5月25日1时10分逝世。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她曾创作小说《洗澡》、翻译《堂吉诃德》等名作,92岁写的《我们仨》感动了很多读者,这本书回忆了她先后去世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这些年,杨绛一直深居简出,不想被外界打扰,她生前曾说不想自己的去世成为新闻,讣告等火化后再公布。

  后事安排

  4年前留嘱托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

  早在5月20日,网上就流传出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曾说:“我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说她病危。大家对杨绛先生都很关心,是好事。但是没有求证没有根据就那么传先生病危,很不好。”之后,发布杨绛病危的微信公众号删去了病危消息,并向大家道歉。另据杨绛先生的保姆吴女士及侄女钱女士表示,杨绛先生住院是因为“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

  昨天早上,一条署名为“发改委周南”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在网上流传,称“杨绛先生于今天凌晨一点去世”,并回复询问者:“官方消息可能还没出,但确定无误。我与负责丧事的同事在一起。”另外,还有消息称杨绛先生曾表示,要火化后再发讣告。

  随后,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相继发布了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并称消息来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杨绛作品主要出版方之一)。对此,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先生接受采访时,否认该出版社曾对外发布杨绛先生去世消息,“杨绛先生生前曾跟我们责编说过,不希望她的去世变成新闻”。

  下午,新华社发布短消息,称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了杨绛去世的消息,这是她退休的单位。在此前,杨绛去世的消息早已在网上、微博上传开,很多人发布杨绛生前的文章、语录、照片等缅怀她。

  对于后事如何处理,杨绛曾以文字形式记录。2014年出版的《杨绛全集》中,杨绛自叙近三万字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她写到“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陈奎元院长来看望。我提出三要求:一、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晚年生活

  整理钱钟书笔记生让死者如生者无愧

  这些年,杨绛一直深居简出,与她亲近的人也都知道老人的脾气,不喜欢别人谈论她。每年杨绛过生日时,中国社科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跟她关系密切的单位的领导,会来探望。2014年7月,杨绛103岁生日前曾去医院疗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等人去探望,“她这段时间身体还在恢复中,不想被打扰,我们也只探望了一会儿,杨先生气色还不错”。

  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的南沙沟小区。1977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搬进来后,一直居住在这里。1997年3月,他们的独女钱瑗去世,1998年12月钱钟书去世。近几年,杨绛由保姆吴女士照应,很少接待来宾,有时门前会有读者送来的鲜花、留言。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南沙沟小区,门口的保安称接到领导通知,当天严禁外人进入。

  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了解到,早在2001年,杨绛就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13年,杨绛还亲自校订了她妹妹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上面用铅笔做了很多修改。2014年,杨绛出版了《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2010年,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中国社科院曾举办纪念学术研讨会,她并没有出席。后来,她对前去探望的人解释说是为了恪守她与钱钟书的诺言,“钱钟书生前跟我说,自己去了以后,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这十几年,她对钱钟书生前遗留的读书笔记等资料进行细致整理,并交付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版《钱钟书手稿集》,2011年推出了20册的《中文笔记》,2016年3月推出了48册《外文笔记》。杨绛在序言中称,整理这些笔记的初衷是让“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追忆先生

  李文俊:她坚忍顽强,为钱钟书鸣不平

  杨绛先生身边的人,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单位的领导、老编辑等都知道老人的脾气,不喜欢别人谈论她。另外,由于昨天没有正式发布讣告,很多相对熟悉杨绛的人也表示不愿去过多谈论。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退休研究员、翻译家李文俊与杨绛相识60多年,一起下过干校。他对于杨绛先生的去世也不愿多说,称最后见杨绛还是前一两年先生过生日的时候,“当时我们社科院去了不少人,一块儿给她过生日,她那次挺高兴的。她的全集那会儿也要出版了。”

  2014年,《杨绛全集》出版时,李文俊曾发表文章《余音绕梁谱新曲》,回忆杨绛先生的几件事,他觉得杨先生非常坚忍顽强:“记得‘文革’初期,中国文学研究所有人在学部大院里贴出大字报,‘揭发’钱钟书先生。一时间围观者甚众。不料就在当天晚上,杨先生竟亲自打着手电,拿了糨糊,在这张大字报边上贴出她自己署名的一张小字报,明确申明大字报所说的‘绝无此事’……杨先生把‘锣’敲得天响,一边大声地说:‘钱钟书不是反革命。’造反派喊道:‘喊,是反革命。’她把锣敲得更响了,也更使劲地喊道:‘就不是反革命!就不是的嘛!’时间一长,旁观者渐渐散去,那几个造反派也觉得无趣,便不再管杨先生了。”

  徐泓:妙语清言,采访先生是一种享受

  昨天,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徐泓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悼念文章《送别杨绛先生》,她的父亲徐献瑜是北大数学系的奠基人之一,与钱钟书、杨绛都相识。徐泓写道:“5月18日的晚上,听到一个揪心的消息:杨绛先生病情危重,又不让抢救,恐怕难过去了。远在深圳,7天来我多次默默面向北方,为老人家祈祷。今天凌晨,杨绛先生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国团圆。”

  文章中,徐泓谈到了她当年采访杨绛先生的故事:“第一次见到钱钟书伉俪的情景,我永远难忘。走进钱宅,只觉满室书香。他们的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除了书柜,屋里必不可少的还有书桌。一横一竖,两张旧书桌,大的面西,是钱钟书的;小的临窗向南,是杨绛的。”当时徐泓问:“为什么一大一小不一样呢?”杨绛回答:“他的名气大,当然用大的,我的名气小,只好用小的!”钱钟书马上抗议:“这样说好像我在搞大男子主义。是因为我的东西多!”杨绛笑吟吟地改口:“对,对,他的来往信件比我多,需要用大书桌。”

  徐泓回忆:“听两位老人谈话,妙语清言,真是一种享受。尤其那逸兴遄飞的淘气话儿,时不时地似珠玉般涌出,令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幽默与众不同,有一股通达世情又超然物外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世界里。”(记者田超)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史欣欣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