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 > 名家专访

一片丹心爱丹青——走近青年画家韩应勋

2014-07-07 08:42 作者: 来源:大众网济宁站
前言:艺术家的卷发,微微谦逊的驼背,细长的眼角,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韩应勋老师时候的印象,在与他交流时,记者了解到,韩应勋的祖上并没有书画的家世渊源,他的爷爷和父亲均是从医,甚至在他人生路上,这一根深蒂固的家世渊源还一再成为阻碍他向画家这一梦想前进的“路障”。然而,坚持作画的心,让他无论风雨的阻挡都不停歇的前行着。记者日前对这位济宁的青年画家进行了专访。
  大众网济宁站  记者 周远
    本网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学画(书法)?

     A:20世纪70年代末,大概是1978年。

 

     本网记者:您最初对书画的爱好是因何而起?

     A:那时候还有生产队这种存在,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毛主席的画像,是用黄广告色画的。我就拿着哥哥的铅笔在烟盒纸上画,却总也画不好,然而越是画不好,我就越是想画好,可苦于没有人指导。当时有一位给我爷爷画像的画师画的人像很传神,我就觉得这人的画笔很神奇。就这样,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绘画的爱好。

   

     本网记者:您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谁?

     A:我的启蒙老师严格地来说是一本插图集,当时结缘这本书是在1978年。后来,1989年,我跟父亲到泰安去,经过曲阜时,在一家书店里我看到一本近百元的画册,但那时候父亲没有给买,回到家后长时间不能忘记那本书,后来我拿着交学费的钱偷偷跑去曲阜买了那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鲁迅小说播图集》,后来我知道是范曾画的。也就是这本书,成了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本网记者:一开始学书画都经历了哪些波折和艰辛?

A我绘画的经历总体上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也曾拿过一些奖项,但最大的不支持和不认可几乎都是来自于我父亲的。我的祖上没有书画的渊源,爷爷是从医的,父亲也一直想让我继承家学,给了我两条选择:要么学医要么当兵。对于我想学画画,他是一度的阻止我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1992年我曾想报考美院,父亲也是一再阻止,还是在魏庆涛和李志鹏两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决定坚持学画。

因为,我总觉得医生这个行当与我的性情相差甚远,无法担当。母亲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又塞给我50元钱,然后我就和公冶繁省一起到水泊梁山去学习画画了,这段时光是我最难以忘记的。后来我在我的诗词中记述了这段时光。

 

本网记者:如何坚持下来的?

A因为《鲁迅小说播图集》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从此开启了一个完全崭新的视界,我更是难以接受听从父亲安排的去学医或者去当兵。1991年,我在朋友的介绍下拜访了青年画家相力先生,他赠给我了一幅《玉兰牡丹图》,以后就互通书信、指导书画,令我深受感动。后来我考入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从郭志光先生,才开始了真正系统的中国画学习。

从那时起,我每天就是坚持画,临摹恽南田、石涛、八大、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收获很多;进步很快。

 

 

   本网记者:您最喜欢哪个流派的画风、书法?

   A:海派画风和二王帖系及碑版墓志书风。

 

   本网记者:您现在比较擅长的是什么样的画风/书法?

   A我现在最擅长的基本上还是继承徐谓、八大山人、吴昌硕这个流派的大写意画风。书法取法比较宽博,擅长金文、钟鼎、碑版、墓志、砖瓦等民间书风,我崇尚比较大气、朴拙的东西。

   

    本网记者: 从一开始学书画到现在都获得过什么奖项?

    A我很小的时候就获过奖,后来也获过文化部的奖项,但我感觉这个东西没有多大意义,你只能跟着他们走,这跟自己搞艺术无关系。

  

 

    本网记者: 书画在您的人生道路上都具有怎样的意义?或者说,给了您怎样的启迪作用?

    A陶冶情操、激发灵感、修心养性。我用艺术的本质,十二个字来回答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本网记者: 现在,您觉得您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

    A永远是名小学生!

 

    本网记者: 时至今日,您从一开始对书画是怎样的理解到今天又是怎样的理解?其中的变化是什么?

 

   A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对董其昌的画与书法一点都不喜欢,认为他的作品也和四王的一样,刻板、糜弱;还有黄宾虹的画,我也认为黑宾虹不好,白宾虹好。后来,通过王镛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董其昌的妙处、过人之处和黄宾虹先生墨法的高妙、笔法的刚柔。王镛老师讲李可染先生评价黄宾虹:“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而《孟子》有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才出一个,黄宾虹先生是其人也。这就是今天我对书画的理解。

 

   本网记者: 我看到您的国画老师是郭志光先生,他是当代花鸟画大家,您的画风与之感觉颇为接近,那么他的画风对您是不是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A我师从他20余年,画风自然会接近他。上世纪60年代,他曾在浙江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吴茀之、陆抑非、诸乐山、陆维钊等大师的指教。我现在还是继承吴昌硕、八大山人、潘天寿等一路的大写意画风,基本上也是寻着这个路子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至于自己的画风,我不刻意追求,水到渠成吧。

 

    本网记者: 王镛老师更擅书法,您的书法技艺似乎也曾经很受其影响过,那么,现在您自己的书法风格是不是有了一些其他的变化呢?都是哪些?

   A:上世纪90年代,在工艺美院的时候,书法课很少,郭志光老师让我学习宋四家。他把在浙江美术学院时陆维钊先生的教学方法说给我。陆老的书法功力极强,他的修养更高,民国时,他是王国维的助手。我这时候还是帖学的东西为主。到了21世纪初,我萌发了研习碑学的念头,他就让我去北京跟着王镛老师学习。王镛老师非常全面,他在诗书画印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的书法现在基本上是以碑帖为主,又加了一些砖铭瓦当的东西,比以前更加朴拙大气了。

 

    本网记者:  您最引以为豪的作品是哪一幅(它的名字),请您给我们具体地解读一下这幅作品,使我们对这幅作品的构思、构图、造型、色彩、内涵等方面有更深的了解。

A:目前还没有让我感觉特别引以为豪的作品,我的一幅名叫《巴峡哀猿》的画,那是我跟朋友去湖北写生时画的。之前我也临过任伯年类似题材的画,然而临完以后我并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的意境是什么,也没什么感觉。1998年跟朋友去湖北写生时,真实听到了这种悲伤而凄凉的猿声,才对我内心深处产生了触动。后来,我在听京剧《锁麟囊》时,听到一句戏词唱的:“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的戏词时,激发了我创作这幅画的冲动。结合当时所听到的那声猿叫,我深刻体会到了那种“世态炎凉”的意境。于是,以此为题,我创作了3米长的《巴峡哀猿》图。

这幅画在构图上,疏密悬殊较大,造型上较接近夸张,但以写实为主;色彩没做夸张,我在猿身上用了一些金粉和丙烯的东西,使这个动物更有体量感。一只猿悬在上面,如果用工笔画法它的体量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我就先用淡墨勾勒猿猴的体型和毛发,再层层积染,然后用金颜色把猿猴的真实情态进行了加强,这样就把一只猿内涵的东西表现了出来。从整个画面来说,这一幅画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幅画是我的私藏,一直没有展出过。

 

    本网记者: 您儿时的家境对您学习书法有没有影响?您能不能从您自身的经历上阐述一下您对于目前的美术教育的看法,同时给现在正在学习绘画的人提出一些建议呢?

     A:我儿时的家境中书法对我的影响并不很大, 我小时候我的爷爷是中医,我经常去爷爷的药房中去玩耍,我在他的柜台上有个砚台,旁边放着一只毛笔,是用来在中药包上写字。我五六岁的时候就没事儿在草纸和墙上涂鸦,通过爷爷我接触了毛笔。后来,师从郭志光老师才真正对书法认识有了提高,又通过王镛老师的教导才真正走上了书法的道路。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美术教育基本可行。画家应多增加修养,多读书,多做画外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远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