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过山西的人,都想看一看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汾河。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这种愿望更是十分强烈。想当年,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将哗啦啦的汾河水流遍了大河上下、塞北江南,向往就是向往山西的美景。然而,汾河曾一度汾河几近断流,剩下一缕残喘的细流也浑浊不堪,难以入目。好在三晋儿女很快觉醒了,治理汾河的序幕从太原拉开,迅速波及到各市县。汾河以崭新的姿容重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汾河的临汾一段,不仅变好了,变美了,而且成为人们观赏大美汾河的首选之地。
生态美
临汾的汾河之美,美在生态环境。即使用繁多的词语表达,还是难以活化那迷人的风景。思来想去,倒是可以用一副楹联表达:
一河西湖画卷
两岸苏州风光
西湖不就是杭州那闻名天下的西子湖么?是,正是。你若是觉得这样比衬临汾的汾河景象有些夸大,那就错了。如今流经临汾的汾河,比起西湖毫不逊色。从城中的鼓楼西行,穿过林立的楼房,突然眼睛一亮,一湖蓝盈盈的清水便荡漾在天地之间。水波浩渺,天光云影在其间嬉戏。蜻蜓、燕子、野鸭也来凑热闹。蜻蜓上下翻飞,不时款款点水;燕子纵竖裁剪,唧唧的叫声表达着游乐的欢快;野鸭缓缓游动,划破了倒映在水中的云影。更别说,游船在水面轻轻划过,船尾的粼粼碧波闪耀着太阳的金光。
西湖美景四时交替,汾河风光春秋各异。春花谢了,夏荷开了。夏荷未败,秋菊便悄无声息地绽开了笑靥。人临其中,是在画中,任谁也得由衷地赞叹生态环境真美。美就美在一条苟延残喘的污水河被治理清了,从容而过的流水被拱身而起的橡胶坝挽留下来,成为亮晶晶的湖泊。这一湖清水,不光是明艳的图画,还是滋养两岸花草树木的乳汁。更何况蒸腾的雾气潮润着天空大地,城里乡野都少了夏天骄阳下的干烈枯燥。
园林美
生态美已够人陶醉了,可这只是临汾汾河之美的浅层面。再要享受汾河之美,那就该进入众多的园林了。前面我之所以要在“一河西湖画卷”之下,对出“两岸苏州风光”,就是感慨于汾河的园林景观。众所周知,苏州扬名天下,园林就是她不胫而走的双翅。如今,临汾人也为汾河插上了这样的翅膀。苏州有虎丘,有留园,有拙政园。临汾有磐石岛、桃花洲、三友园,形色各异的园林景观林林总总散落在汾河两岸。
先让我们登上磐石岛吧,听一听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在中华民族的词库里有个钢骨铮铮的词语:坚如磐石,磐石岛就是坚固壁垒的生动写照。汾河东岸,高高耸立着一道绝壁,如刀削,如斧砍,直立的岩崖挺立着无欲则刚的精神。就是这岩崖,经历过千秋万代的飓风,经历过万代千秋的暴雨,也经历过千千万万次惊涛骇浪的冲击。然而,壁立的岩崖仍然壁立,并用刚劲的壁立说明着什么是坚如磐石。
磐石岛上不只是磐石的天地,曲折的小径蜿蜒着崎岖的风景。踏着脚下的石阶步步登高,就会亲近磐石。若是细品磐石,可以坐在白杨树掩映的绿荫里,那里的石头可以当座椅,供人小憩观赏。观赏坚硬的岩崖,也回首身后柔静的河水。若是有心人,便会从这坚硬和柔静当中体悟到,刚柔相济才是这世道和谐的真理。
桃花洲的迷人当然是爆开的桃花。春风的酥手一摇曳,桃花就醉成了贵妃的红颜。高高的山头,昂扬着正开的花朵;浅浅的水边,已经漂流着零落的花瓣。喧闹的阳春三月过后,并没有寂寞了这个小巧的洲域,该绿的还在绿,该红的还在红,该黄的还在黄。绿的是娇嫩树叶,而红的和黄的则有叶,也有花。它们握紧了桃花传递的接力棒,一直要将赤橙黄绿青蓝紫装满春天以后的每一个季节。什么是四时宜人?桃花洲的春夏秋冬就是最好的喻示。当瑞雪为山石,为曲径,为露出骨骼的树木披上银装,别说苏州的园林,就是西湖的断桥残雪也无法与之媲美了。
至于岁寒三友园,更是把北国的遒劲展示得淋漓尽致。岁寒三友自然不必诠释,人人都知道是松、竹、梅。在暖照的阳光下,松树站立在高巅,翠竹洒脱在环绕的墙边,梅花则在山巅和园墙之间伸展枝叶,悄悄积蓄着凌寒傲霜的能量。一旦秋风扫净落叶,竹子的劲节,松树的苍翠,和凛然开放的梅花,一起将中国人的风骨活化了出来。
文化美
临汾的汾河另一特色是文化美。文化,有文而化之的说法。文化美,美在哪里?美在园林间,美在建筑上。美在园林间,前面略有涉及,不再赘述。看看崛起在汾河两岸的建筑,就会增添无限的感慨。汾河两岸的建筑不算多,但是,无论是楼,是亭,是榭,乃至一座小桥都有深深的文化韵味。
一堤分隔两边,一边是水平如镜的河面,一边是排泄洪水的河道。这堤称为中和堤,也就取了河中间的意思。咋一听这名字很随意,随意得有点毫不经意,可就是这不见修饰的名字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一书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你看,一道堤坝既可以感受历史进程,又可以领悟思想文化。我们行走在中和堤上,犹如漫游在深邃的古代典籍里。若是春暖花开季节,这里“汾水春深落晚霞,沿堤十里尽桃花”。康熙年间,孔尚任笔下的风光都被我们饱餐了。
中河堤上高耸着一座楼宇,登上斯楼,近观,汾河美景收入眼底;远望,古老的城市,以及古城挺阔的雄姿尽收目中。还有,更远处的姑射山也逶迤蜿蜒进了自己的眼帘。这楼人云:望河楼。听着名字就有些生怪,稍一抬头就望到了汾河之外,为何叫这么个名字?岂料,要望的这河,是汾河,又不仅仅止于汾河,是在瞭望历史的长河。汾河是临汾人民的母亲河,由于她的滋养,汾河两岸早就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华光。
140万年前,吉县桔子滩即有了先人活动的遗迹。1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就生活在气候温润的汾河畔。之后,人类的活动更为频繁,临汾市范围内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洪洞县卦地村,据说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洪洞县侯村,有女娲的陵墓和庙宇。吉县的人祖山,据说便是伏羲女娲滚磨盘以试姻缘,成婚繁衍后人的地方。进入炎黄时期,临汾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炎帝在这里播植五谷,养育着黄帝在这里征战天下。
在人类发展渐进的过程中,临汾的文化积淀逐日丰厚,理所当然地要出现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果然,尧定都于这里,形成了古中国的雏形。历史的辉煌不仅照耀前人,也照亮后世。数千年后,晋文公称雄列国,登上了霸主的地位。历史再延续,到了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乘东晋八王之乱,称帝立国,都城也在此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临汾这文明圣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创造和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登楼远眺,五千年文明囊入胸襟,一时间心潮澎湃,浩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辉煌无比。
这里还有石舫,装载来了台骀治水的记忆;还有洗耳河,流淌着帝尧访贤的佳话;还有五福桥、祥云桥,无不承载着华夏古老的吉祥文化,迈步过桥,就踏上了一条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