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田 付吉庆
一直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义务教育不公平,尤其是不均衡发展。在城市,小学、初中“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校“大班额”比比皆是;在农村,基层学校生源减少、教师流失,农村学校的孩子难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孩子能‘学有优教’,学区制建设是目前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个较为稳妥有效的方式。”济宁市市中区教体局局长杨建国说。
城乡强弱学校实现联姻
“农村小学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学区制建设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联姻’,以这种方式交流,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进而推动学校全面发展。”3月9日,唐口中心小学校长李云迁在谈起学区制建设时如是说。
从去年开始,市中区打破城乡分级办学模式,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学区制”探索,让一所优质初中(小学)与一所甚至几所相对就近且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初中(小学)“结盟”,成立一个学区,学区主任负总责,统筹管理学区内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让学区内的学校在财务、师资、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无缝隙地进行合作,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让农村娃也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
目前,该区共组建了6个学区,包括八中学区、十五中学区和运河学区3个初中学区,以及霍小学区、东门学区和实小学区3个小学学区。
“同在一个学区,就相当于一个学校的两个校区,双方老师一起备课、一起教研,在交流探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济宁市实验小学校长冯瑜告诉记者,去年3月份,市中区学区制建设开始后,实验小学与唐口中心小学建立了学区校长联谊会制度、学区教学研究和管理中心、学区德育研究和管理中心、学区后勤研究和管理中心4个机构,并以日程预排方式,对学区活动、资料收集、学区网络资源等进行了安排。
这样一来,同一学区内的两所学校不仅教师要均衡搭配,班科任强弱也实行均衡搭配。无论是实验小学还是唐口中心小学的学生,可以同样由两所学校老师传道授业。
城乡学生共享名师资源
市实验小学教师杨安心曾连续在唐口中心小学任教一周,刚到这所农村学校的时候,与想象中破旧的模样完全不同,无论是环境还是校园建设都十分漂亮。“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不差,只是缺少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杨安心深有感触地说。
在给唐口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课时,没有多媒体设备,准备好的课件用不了,他只能向这里的老师讨教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方法,同时,他也把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与大家分享,双方都受益匪浅。
为打造多彩课堂,两校还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活动。“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堂课由双方老师分别备课,并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进行教学课程展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的。”实验小学业务校长梁婕向记者解释,尽管课堂设计、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两校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都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贯彻新课程理念。
此外,两所学校还开展了网上教研,在校园网上建立专栏,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和研讨,现已收录课80多节,另有案例、反思、习题、体会等。学区教师可以网上观摩评课,这种形式弥补了两校之间的距离缺陷,拓宽了学区交流的渠道,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学区制实施一年来,两所学校共有7门学科的27名教师,参加了学区内的课堂交流活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教研组开展了12个组次的教研活动,较好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另据介绍,原来农村学生较为薄弱的英语科目,也由原来的40多分的分差缩小到20分左右。
学区内学校“荣辱与共”
“可以说,走这种教师业务交流的路子,学生能享受到优秀教师资源带来的实惠,薄弱学校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参与异校任教的老师业务水平和师德素质都得到了提升,这种模式可操作性强,更加务实,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通过实践,冯瑜对学区制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共同发展,今年市中区将在学区制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各校的教学资源,开展同伴合作、互动交流,创设市中区教师间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
为保障学区健康运行,避免划分的学区成为松散的同盟,今年市中区将对学区内的学校采取“捆绑”考核评价,以学区为单位对各学区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考核结果纳入学区内所有学校校长的年度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学区内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由于这种探索刚刚起步,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配套的地方。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徐军提出,希望下一步能把学区制“触角”延伸到村小学,而不是止步于镇中心学校,“村小学数量多、较分散,可以考虑集中培训、教研。”
唐口中心小学校长李云迁告诉记者,今年将在乡镇街道建设教师周转公寓,以方便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尽管如此,他认为城区教师平时课业繁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时间毕竟有限,应该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平台,让双方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互通有无,甚至进行网络同步视频教学。
责任编辑: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