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因为运河的通达,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各区域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北方文化、甚至岭南文化等随运河的流波而相互渗透,使中华文明日显昌隆。
水路通则商贸兴。古运河水在通达信息的同时,也赐给了她滋润的土地以富足和繁华。占山东省80%的大运河河段的济宁,一度是运河水的咽喉之地,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江北最大的码头、物资集散地、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百业并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济宁人,也造就了济宁融南汇北独有的大运河美食文化。从2004年的第一届“中国大运河美食节”开始,济宁人坚守11年,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大运河沿岸的美食盛会,业已成为了济宁向社会递出的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坚守11年的运河文化节日
10月25日,由济宁市烹饪餐饮业协会、市旅游饭店业协会承办的第六届“心酒杯”中国大运河美食节暨淡水鱼烹饪技能大赛在济宁隆重举办。而在头一天晚上举办的运河餐饮品鉴宴会上,济宁市22家酒店自带厨师、餐具、原料烹制了独特的地方美味。向来自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山东等8个省市的烹饪协会会长,沿大运河17个城市的餐饮业负责人及大型知名酒店的代表,展示了近年来济宁运河餐饮的创新成果,是本届活动上的亮点之一。
在随后举办的专家论坛,2015年济宁市餐饮业技能大赛暨淡水鱼烹饪大赛,商务筵席,个性特色餐饮展,餐饮食材、调料、酒店用品展销,十佳运河美食评选,水浒文化体验考察、品尝水浒宴等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济宁市烹饪餐饮业协会会长满长征,是中国大运河美食节的奉献者与见证者。运河岸边长大的他,对运河文化餐饮情有独钟。在满长征看来,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11年来,以“弘扬运河饮食文化,展示运河美食风采”为主题,“开放、包容、共商、共建”为宗旨的“中国大运河美食节”。对打响运河美食品牌,推动大运河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满长征介绍,过去的11年里,济宁烹饪业协会一直在挖掘创新、研究发展大运河文化美食。秉承交流提议、互利双赢、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在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大运河美食节”和四届“渔家文化节”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运河风情宴、微山湖渔宴、荷花迎宾宴、水浒宴、孔府宴等200多道内涵丰富的菜品。现在,已经有7家协会加入了“大运河餐饮发展联盟”,以后将进一步扩大联盟规模。与沿运河城市旅游行业一道,力争把大运河美食节办成中国烹饪协会的第二个节日。
南京旅游学院马开良教授认为,“中国大运河美食节”起点高,根基正,已经成为了运河文化有效传承的节日。活动具有代表性广、内涵丰富 、文化落地与老百姓对接、促进带动地方经济旅游发展等特点。采取接力举办、轮流承办、系列同办的方式,方向正、开放度高、包容性广、有血有肉。是一个好的模式,也创新出了一套好的运作机制。
打造大运河中国美食文化长廊
大运河的开凿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创造,作为一个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时间的持续抑或是空间的延展,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出现,在沿运河带的荒野上又呈现出了具有崭新特质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质因。民以食为天,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饮食,才是文化生命的本真源泉。家长里短,饮食起居,勾勒出贯通大运河的中国美食文化长廊。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京杭大运河美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大运河餐饮经济体量大约8000亿,约占全国餐饮业3万亿的27%,举足轻重。是中国餐饮产业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最具有指导性的区域。是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在冯恩援看来,当下发展大运河美食机遇良多。大运河美食是大众餐饮多元化、人文化、产业化的新需求。是城市服务、下乡入镇、旅游休闲形成饮食业发展的抓手。是品牌企业、人才集聚、合作机制促进联手发展的新平台。
冯恩援建议,要加快壮大“大运河餐饮发展联盟”,形成餐饮聚集区合力,共谋发展。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让美食经济成为其中的纽带。要利用品牌互动、企业合作、信息交流、人才对接、市场共享等方法,开创大众餐饮的新局面。
济宁旅游局副局长郑庆军介绍,早在2009年“中国大运河美食节”济宁就已经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进行了注册,连续举办六届的该节庆活动,在全国餐饮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美食品牌。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大运河美食文化一度成为了餐饮界高度关注的热点。
在本届活动中,期待已久的“大运河餐饮发展联盟”正式成立。由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等19家行业协会共同发起了“弘扬中国大运河精神,发展大运河饮食文化精神”的倡议书。另外,本届中国大运河美食节组委决定,中国大运河美食节将在沿运河城市轮流举办,第七届“中国大运河美食节”将移师江北水城——聊城。
济宁市旅游局局长杨凤东表示,吃,是旅游要素的首要组成部分,做好餐饮是做好旅游的第一步。连续在济宁举办六届的“中国大运河美食文化节”,内容丰富,广受关注。对弘扬京杭大运河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交流和提高烹饪技艺,搭建运河沿线餐饮业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加深友谊、促进交流研讨,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餐饮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创造“生生不息”的运河餐饮文化
“生生不息”是大运河文化的根本精神。大运河自开凿之始到南北贯通,始终对中华大地上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的衍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样貌呈现出“生生不息”的过程。可以说,动态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就是大运河文化的根本形态。这既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历史的价值,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理解世界的方式的相互融通。
人们常赋予“中国大运河”各种不同的寓意,有人说她是“中国的脐带”、也有人称她是“中国城市的温床”,这些寓意表达了大运河对生命的创造和养护所作的贡献,正是因为大运河对其沿线自然、城市、文化生命的哺育,才使运河自身在漫长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运河儿女的勤劳智慧不断使运河呈现出新的生命气象,这其中的餐饮文化以老百姓生活的最常态保留至今。
南京旅游学院马开良教授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餐饮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转型期餐饮自救、他救各显神通,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热烈局面。而中国的餐饮业则在转型中爬坡,以粤菜为代表的高档餐饮江河日下、偃旗息鼓。中低档消费餐饮成为激活市场的生力军,成为力挺市场回暖的中流砥柱。眼下餐饮呈现消费热情高、青年唱主角,节日人气旺、客单难上涨,出品新奇特、服务大缺失,装修看相好、投资回报少的热闹景象。
在马开良看来,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运河餐饮同样精彩不绝。在高消费餐饮萎缩、中低档餐饮面临政策利好、担当主角的大背景下,运河餐饮以其“原料家常、制作精良、营养健康、四季多样、亲情随和、服务高雅”的独特风貌将闪亮登场、前景辉煌。
在此次活动的主题环节淡水鱼烹饪技能大赛上,来自济宁市大型酒店的120多名烹饪高手烹制了近250道淡水鱼精品菜肴,其精湛的工艺、形象的造型、鲜美纯正的口感令在座的各位嘉宾、评委赞叹不已。
作为此次淡水鱼大赛标准的具体制定者,济宁市烹饪餐饮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冠良在设计大赛内容时,命题菜选择了济宁当地妇孺皆知的一道菜“醋溜肉丝”。王冠良表示,让大师们制作家常菜,就是向社会餐饮业释放一个拒绝饕餮大餐,向大众餐饮转型的信号。自选菜则要求以淡水鱼类为原料。自选鱼类菜肴,原料自备,方法不限,重点突出口味、创新及使用性,与运河文化契合。
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孙嘉祥认为,济宁市成功举办的六届大运河美食文化节,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山东省一大餐饮文化品牌。今后应继续发挥优势,把大运河美食文化的大旗举得更高,打得更响,为发展和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当今发展饮食文化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现代化社会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弘扬中国大运河精神,借助大运河饮食文化的智慧和定力,挖掘、传承和弘扬大运河饮食文化,是大运河沿线餐饮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建议,联盟现在就应进入到资料档案的归结中去,现在就进入下一届美食节的工作筹备中去,努力做好每一届美食节。
浓缩了中华文明的京杭大运河,流淌着古老的明清繁华旧梦,早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而镶嵌在上面的大运河美食,则是为数不多的,品读济宁老味道的亮点之笔。运河餐饮正迎来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机,这块光鲜的名片亦将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