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宁3月7日讯(记者 朱仙娉)2015年,随着“互联网+”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大众创业模式作为当前创业就业项目的重头戏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梦想小镇”、“互联网小镇”等创客空间陆续成立。今年,济宁市政府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列为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步入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创业优惠政策助力互联网+企业,截止2月底全市扶持创业700人
3月4日,济宁市人社局在济宁高新区人才联盟举行了就业创业政策惠企业现场对接会,济宁市就业办的工作人员向与会的5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讲解了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其中不乏电商企业、微商企业等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企业。
企业代表于海腾认为,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次对接会可以为企业资金牵线搭桥,为企业融得更充足的资金,对后续的经营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据了解,今年济宁市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计划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亿元,扶持创业1.2万人,带动就业6万人。截至2月底,今年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余万元,扶持创业700余人,带动就业5000余人。
西田泥塑的民间艺人正在创作
孔孟桑梓之邦打造互联网+大众创业园区
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31位的邹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但电力资源、煤矿工业一直是贴在邹城发展历史上的“标签”, 因此从传统的资源消耗“线形发展链”转变为循环利用的“环形发展链”,是近年来邹城产业转型的重点课题。
在邹城市西南部,距离城区约7公里处,有个梦想小镇,它的名字叫做“唐村”。
2013年开始,唐村镇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了华电国际·唐村循环经济产业园。2015年4月,被山东省确立为山东省“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后,唐村镇坚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以创新创业为动力,全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特色的“梦想小镇”大众创业园区。
“人老了,其他的事情也做不了,趁着还有点手艺,捏捏泥人赚些家用。”在唐村梦想小镇宽敞明亮的众创空间里,五六个西田泥塑的民间老艺人正在进行泥人创作,一位刘大爷笑着对记者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么好的房子里捏泥人,而捏出的泥人还会被拿到网上去卖。
当前,梦想小镇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拓展了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推进了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创新焕发生机活力打造出了具有“唐风儒韵”文化特色的创业平台。
村里“淘”出90后互联网+创客,年收入近10万
在嘉祥县纸坊镇有这么一个青年创客培训师,他是个地地道道的90后农村孩子,年轻、开朗,有着属于自己的古玩店,经过近十年的打拼,自己“淘”出了一条创业之路。
嘉祥县纸坊镇的90后小伙“淘”出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7年,刚上初一的李洪璇退了学,跟着会木匠的父亲学了些手艺,没想到日后却用在了字钱工艺品模具的制作上。他告诉记者,按照现在古玩市场的行情,一年通过互联网出售的字钱工艺品的模具能达到几千元的收入。
“那个时候我就迷上了收集字钱,父亲给我的零花钱,我都用在了收集上。”李洪璇告诉记者,对于收集这一行,家中父母是持反对意见的,一是“水太深”二是他太小。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九年后,这个当年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喊着收字钱的孩子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店铺,还站在纸坊镇互联网小镇的培训室里为创业的村民们介绍他的成功之道。
“从自己收集瓷器、字钱、制作铜钱工艺品,到‘互联网+’,我的创业营销思路在不断拓宽,在民间收了古玩再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的买家展示,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新的商品信息,现在我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入门早,但真正算开始创业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如今互联网+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条网线就可以建立一个网店,带动一批农民形成一个产业链,因此,在互联网+大众创业方面,他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懂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创客,助力他们创业成功。